


我國的煙片外觀分級標準與包裝規(guī)定,是1963年全國制膠會議期間草擬的。起草小組的工作由農墾部熱作局駱建民同志主持。小組成員有我和外貿局的陳科長、廣東農墾廳的兩位工程師(記不起他們的名字)、產品公司的房基澤科長和梁科長。那時,產品公司才剛剛成立。估計在通知開會之前,部里已把參加起草的單位確定了,不然,就不會這么巧合。這次前來開會,我?guī)砹艘槐尽禛reen Book》(綠皮書),農墾廳和外貿局也同樣各帶了一本《Green Book》。
我們起草小組草擬的方案,基本上是參照《綠皮書》的國際天然橡膠貿易對煙片的分級標準的。該書在紐約出版,1957年2月1日起生效。在膠片包裝方面,我們只在膠包重量上有所不同。書中規(guī)定的是每個膠包重220-224 lb(磅)(相當于100 Kg左右),我們草擬的是每包50 Kg,是為了便于搬運。
綠皮書中,除了國際標準外,又局部地刊載了RMA和新加坡的等級標準。據該書介紹,由于當時國際標準對4級和5級這兩個級別的煙片樣本還沒制備出來,所以才把RMA和新加坡標準對這兩個級別的樣片外觀規(guī)定,也刊載到這本書里。
這3個標準之間,是互相溝通、互相承認的,無論那種標準,他們都是根據東南亞,尤其是印尼、馬來亞這兩個產膠大國的生產情況制定的。在印尼和馬來亞,有先進的大膠園,也有落后的小膠園;而且,在小膠園中,有的生產方式還是非常原始的。由于各小膠園的生產力水平懸殊很大,產品質量差異明顯,所以他們的產品,都是先由收購商來品級付價,再由設在各地的包裝公司歸類打包,涂上涂料,標上等級標記,由包裝公司向用戶批量銷售。由于產品外觀等級只是個模糊概念,等級之間沒有截然界線,所以,是否存在壓級收購,抬級出手,從中謀利的現象,只有收購商自己知道。在國外的刊物中,曾提過有的經銷商為了彌補膠包重量不足,故意增加包膠表面涂層的厚度,甚至還有過包膠里夾雜石頭、鐵塊的現象。
為了增進我國與印尼之間的友誼,支援他們改善貧困膠農的生產條件,我國于1961年曾向印尼政府贈送過100套手搖壓片機(每套1臺光面,1臺花紋)。這批機器是由海南機械廠制造的,我在該廠見過。我國生產的煙片,絕大部分來自國營農場。原來的小膠園,1958年后有的歸公社,有的進農場。國營農場在生產管理中都很重視技術規(guī)范,技術也不保密,彼此之間經常交流生產經驗。因此,生產工藝比較規(guī)范,不像國外那么雜亂。所以,按照綠皮書里的標準,國產煙片絕大多數都屬1級。除非遇到膠乳嚴重變質或熏煙過火,甚至煙房失火,才會出現煙片外觀反常現象。但這類事故,在總產量中占的比率,只是微乎其微。
由于我們起草小組,對國外煙片的真實情況都還沒見過,所以對綠皮書中提到的某些缺陷術語,感到陌生,不好理解。正好,RRIM在1962年《Planters’ Bulletin》刊物中,陸續(xù)發(fā)表了一些有關煙片外觀缺點的文章。為向國內傳遞這一信息,我們將這些文章譯成中文,陸續(xù)在1963年《國外熱帶作物科技資料》及1964年《熱帶作物譯從》中轉載。后來,廣東農墾廳又特意把《氣泡》、《銹漬》、《發(fā)霉》、《油光面》等4篇譯文,印成專集(號稱煙片四大外觀缺點),向生產單位推薦。真沒想到,這幾篇文章,特別是《氣泡》一文,竟對我國煙片生產造成了那么大的沖擊——引起了一場爭論。到底該不該理會那些分散在膠片里的針孔氣泡的問題,竟成了爭論的焦點。
本來在綠皮書中,國際天然橡膠貿易對煙片等級標準的規(guī)定中,對1級、甚至對特1級煙片外觀的要求,已明明寫著“不反對分散的針孔氣泡”;而且在RRIM的那篇《膠片的缺點——氣泡》一文中,作者也說,有無氣泡,對煙片使用性能沒有影響,而且作者還提醒制膠生產者,不要為消除氣泡而采取不當的生產措施,以致降低生膠的使用性能。像這些關鍵性的提示,竟會被人忽視,在我國的煙片生產中,又重蹈別人的覆轍。為了消滅那些不起眼的針孔氣泡,竟不惜代價地一直折騰了那么多年。實在遺憾!要不是1970年中期,我國逐漸從煙片生產轉入標準膠生產,這場圍剿氣泡的戰(zhàn)役,還不知要持續(xù)到何年何月才會結束。
1963年秋,加工系主任田之賓帶領干膠組和設備組的同志,到西慶煙片廠蹲點,與廠里工人“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搞煙片生產樣板。這個廠是1960年中期設計的。生產能力是2.5噸/日。當時,對建廠規(guī)模意見不一:我主張建大廠,以便于生產管理和向現代化生產發(fā)展;海南農墾局主張建0.5噸/日的小廠,可用小型發(fā)電機發(fā)電,以便于生產隊里照明;廣東農墾局則采取折中。最后,就按各自的主張分頭進行。于是,研究所負責設計2.5噸/日,在西慶建廠;農墾廳負責設計1噸/日,建在西達;海南局負責設計0.5噸/日,建廠地點由局里安排。但是,誰都始料不及,那幾年,我國農場隨著膠樹開割率的不斷提高,樹圍越來越粗,膠水產量也隨之大幅度增加,2.5噸/日工廠才剛剛投產2年,就得擴建。所以,我們在西慶的任務比較明確,就是同農場一起商討擴建方案,以便利用當年膠樹停割期間進行擴建。
擴建工程,于1964年春季完工。已將凝固車間和包裝車間的廠房,都加長了將近1倍。工廠當年又增添了一些活動凝固池。除原來用的2臺人工打包機外,農墾局又調撥來1臺電動油壓打包機,還有幾十個能在軌道上移動的打包箱。于是,這個廠的生產能力,從2.5噸/日一下就變到4噸/日。
1965年春節(jié)剛過,加工系派我到湛江幫產品公司辦煙片外觀分級培訓班,編寫講義并講課。在我編寫的書稿中,我把前面所論述的有關國際標準不要求排除針孔氣泡的內容也寫了進去。不料,審稿人把我書稿中這部分內容刪除了。事后,負責審稿的人向我解釋說,這部分內容,怕對外觀分級的貫徹不利,所以就刪除了。旁邊一位年青人也幫助解釋說:“針孔氣泡很小,煉膠時不易破滅,這會影響混煉膠的配料混勻效果?!狈凑思矣腥思业目捶?,我有我的觀點,孰是孰非,還要靠實踐來檢驗。上課時,我仍然按照我原先準備要講的內容,向學員講述。
煙片分級培訓班,在湛江湖光農墾干校開辦。同期在那里開辦的還有另外2個培訓班,一個是財務會計班,一個是汽車駕駛員班。因為教室只有1個,所以3個班得輪流上課。
我們這個培訓班,由產品公司的簡丹同志主持,工作組成員有譚志超、方鳳、謝自杰及公司里的幾位女工。講課教師有我和西流農場技術員胡力生,還有加來農校的一位教師,共3人。學員大都是來自海南、湛江地區(qū)制膠廠的骨干;還有來自廣西北海的邱謹(也是我院加工系1964年畢業(yè)生)和她所在膠廠的廠長,也是這個培訓班的學員。
煙片分級培訓班的學習科目,除課堂講課之外,還有煙片包裝技術交流與表演,各級煙片實物樣本的制備等內容。值得一提的是,產品公司拿來一套新加坡標準的煙片實物樣本,共5冊,每冊代表1個等級。每個等級都有外觀情況相近的好幾個樣品。我那時還是第一次看到國外的煙片。1級、2級比較順眼,它和我國煙片的外觀情況非常相近,只是有的厚度較厚,花紋有深有淺而已。3級稍差一些。3級往下,就讓人感到越來越不對勁;最突出的缺陷就是外來雜質——帶進膠片里的樹皮屑粒,恐怕有的連20孔粗篩都通不過去。由此可見,制造這種膠片的膠乳,肯定沒經過過濾。除此之外,還有不同顏色的斑塊以及其他污跡。面對這些想象不到的陌生樣本,我都替培訓班參加復制樣本的同志發(fā)愁,在國產煙片中,去哪里找能夠和新加坡標準4,5級樣本對號入座的煙片呢?怪不得國際天然橡膠貿易在煙片等級標準中,只訂出1至3級的煙片條文,暫把4,5級條文空在那里,而拿RAM及新加坡標準的條文來陪襯。我想,國際貿易標準都可以如此,何況我們呢?我們也不可委曲求全。沒有4,5級煙片是理所當然,如果我們連2級3級都沒有,只有1級產品,豈不更好?!
煙片分級培訓班結束后,我又回到西慶膠廠。這年夏天,工廠打包車間,突然增加了好幾十人,有農場家屬,還有下放干部,說是來廠參加煙片分級的。她們排坐在窗口附近的地板上,人人手拿膠片,一張一張地對著光線仔細察看,見有針孔氣泡,就像繡花一樣,用針尖或錐尖將氣泡戳穿。見此情景,我真不知是什么滋味,既失落又沮喪。本來,對這種煙片里的針孔氣泡,大家早已司空見慣。每年高溫季節(jié),由于氣體在膠水中的溶解度低,必須向外釋放;而膠乳加酸后,在熱天里凝固加快,未等氣體逸出,就已將它固定在凝塊里邊了,這本是一種不難理解的自然現象。如今卻硬要把它當作不共戴天之敵,確實讓人費解。如果帶有針孔氣泡的膠片,質量真有問題,即使把它的氣泡弄破而其膠的質量還是原樣,卻硬要說質量提高了,這豈不是自欺欺人嗎?然而,場里認為這樣做,不但可以免遭由于氣泡問題而受到膠片降級的經濟損失,而且可以解決部分困難職工家庭的經濟收入。因為那時農場職工中,有些家屬還沒安置工作。
1965年秋,何康任萬寧四清工作團團長,指揮部設在東興農場場部。為了配合那里的工作,所里派我任東興橡膠加工樣板組組長。和我同赴東興的還有韋玉山、周宏慶。到東興后不久,四清工作隊又把加工系派去的隊員方暢澄、仇素芬(文革時改名為郭軍)調到我組里。后來,由于加工系遷湛江建所,樣板組工作臨時中斷。次年,我和韋玉山再赴東興繼續(xù)樣板工作;可是剛到不久,“文革”開始,原來的工作部署被打亂,樣板工作不了了之。
(劉鐵山 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高級實驗師)
我國的煙片外觀分級標準與包裝規(guī)定,是1963年全國制膠會議期間草擬的。起草小組的工作由農墾部熱作局駱建民同志主持。小組成員有我和外貿局的陳科長、廣東農墾廳的兩位工程師(記不起他們的名字)、產品公司的房基澤科長和梁科長。那時,產品公司才剛剛成立。估計在通知開會之前,部里已把參加起草的單位確定了,不然,就不會這么巧合。這次前來開會,我?guī)砹艘槐尽禛reen Book》(綠皮書),農墾廳和外貿局也同樣各帶了一本《Green Book》。
我們起草小組草擬的方案,基本上是參照《綠皮書》的國際天然橡膠貿易對煙片的分級標準的。該書在紐約出版,1957年2月1日起生效。在膠片包裝方面,我們只在膠包重量上有所不同。書中規(guī)定的是每個膠包重220-224 lb(磅)(相當于100 Kg左右),我們草擬的是每包50 Kg,是為了便于搬運。
綠皮書中,除了國際標準外,又局部地刊載了RMA和新加坡的等級標準。據該書介紹,由于當時國際標準對4級和5級這兩個級別的煙片樣本還沒制備出來,所以才把RMA和新加坡標準對這兩個級別的樣片外觀規(guī)定,也刊載到這本書里。
這3個標準之間,是互相溝通、互相承認的,無論那種標準,他們都是根據東南亞,尤其是印尼、馬來亞這兩個產膠大國的生產情況制定的。在印尼和馬來亞,有先進的大膠園,也有落后的小膠園;而且,在小膠園中,有的生產方式還是非常原始的。由于各小膠園的生產力水平懸殊很大,產品質量差異明顯,所以他們的產品,都是先由收購商來品級付價,再由設在各地的包裝公司歸類打包,涂上涂料,標上等級標記,由包裝公司向用戶批量銷售。由于產品外觀等級只是個模糊概念,等級之間沒有截然界線,所以,是否存在壓級收購,抬級出手,從中謀利的現象,只有收購商自己知道。在國外的刊物中,曾提過有的經銷商為了彌補膠包重量不足,故意增加包膠表面涂層的厚度,甚至還有過包膠里夾雜石頭、鐵塊的現象。
為了增進我國與印尼之間的友誼,支援他們改善貧困膠農的生產條件,我國于1961年曾向印尼政府贈送過100套手搖壓片機(每套1臺光面,1臺花紋)。這批機器是由海南機械廠制造的,我在該廠見過。我國生產的煙片,絕大部分來自國營農場。原來的小膠園,1958年后有的歸公社,有的進農場。國營農場在生產管理中都很重視技術規(guī)范,技術也不保密,彼此之間經常交流生產經驗。因此,生產工藝比較規(guī)范,不像國外那么雜亂。所以,按照綠皮書里的標準,國產煙片絕大多數都屬1級。除非遇到膠乳嚴重變質或熏煙過火,甚至煙房失火,才會出現煙片外觀反?,F象。但這類事故,在總產量中占的比率,只是微乎其微。
由于我們起草小組,對國外煙片的真實情況都還沒見過,所以對綠皮書中提到的某些缺陷術語,感到陌生,不好理解。正好,RRIM在1962年《Planters’ Bulletin》刊物中,陸續(xù)發(fā)表了一些有關煙片外觀缺點的文章。為向國內傳遞這一信息,我們將這些文章譯成中文,陸續(xù)在1963年《國外熱帶作物科技資料》及1964年《熱帶作物譯從》中轉載。后來,廣東農墾廳又特意把《氣泡》、《銹漬》、《發(fā)霉》、《油光面》等4篇譯文,印成專集(號稱煙片四大外觀缺點),向生產單位推薦。真沒想到,這幾篇文章,特別是《氣泡》一文,竟對我國煙片生產造成了那么大的沖擊——引起了一場爭論。到底該不該理會那些分散在膠片里的針孔氣泡的問題,竟成了爭論的焦點。
本來在綠皮書中,國際天然橡膠貿易對煙片等級標準的規(guī)定中,對1級、甚至對特1級煙片外觀的要求,已明明寫著“不反對分散的針孔氣泡”;而且在RRIM的那篇《膠片的缺點——氣泡》一文中,作者也說,有無氣泡,對煙片使用性能沒有影響,而且作者還提醒制膠生產者,不要為消除氣泡而采取不當的生產措施,以致降低生膠的使用性能。像這些關鍵性的提示,竟會被人忽視,在我國的煙片生產中,又重蹈別人的覆轍。為了消滅那些不起眼的針孔氣泡,竟不惜代價地一直折騰了那么多年。實在遺憾!要不是1970年中期,我國逐漸從煙片生產轉入標準膠生產,這場圍剿氣泡的戰(zhàn)役,還不知要持續(xù)到何年何月才會結束。
1963年秋,加工系主任田之賓帶領干膠組和設備組的同志,到西慶煙片廠蹲點,與廠里工人“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搞煙片生產樣板。這個廠是1960年中期設計的。生產能力是2.5噸/日。當時,對建廠規(guī)模意見不一:我主張建大廠,以便于生產管理和向現代化生產發(fā)展;海南農墾局主張建0.5噸/日的小廠,可用小型發(fā)電機發(fā)電,以便于生產隊里照明;廣東農墾局則采取折中。最后,就按各自的主張分頭進行。于是,研究所負責設計2.5噸/日,在西慶建廠;農墾廳負責設計1噸/日,建在西達;海南局負責設計0.5噸/日,建廠地點由局里安排。但是,誰都始料不及,那幾年,我國農場隨著膠樹開割率的不斷提高,樹圍越來越粗,膠水產量也隨之大幅度增加,2.5噸/日工廠才剛剛投產2年,就得擴建。所以,我們在西慶的任務比較明確,就是同農場一起商討擴建方案,以便利用當年膠樹停割期間進行擴建。
擴建工程,于1964年春季完工。已將凝固車間和包裝車間的廠房,都加長了將近1倍。工廠當年又增添了一些活動凝固池。除原來用的2臺人工打包機外,農墾局又調撥來1臺電動油壓打包機,還有幾十個能在軌道上移動的打包箱。于是,這個廠的生產能力,從2.5噸/日一下就變到4噸/日。
1965年春節(jié)剛過,加工系派我到湛江幫產品公司辦煙片外觀分級培訓班,編寫講義并講課。在我編寫的書稿中,我把前面所論述的有關國際標準不要求排除針孔氣泡的內容也寫了進去。不料,審稿人把我書稿中這部分內容刪除了。事后,負責審稿的人向我解釋說,這部分內容,怕對外觀分級的貫徹不利,所以就刪除了。旁邊一位年青人也幫助解釋說:“針孔氣泡很小,煉膠時不易破滅,這會影響混煉膠的配料混勻效果。”反正人家有人家的看法,我有我的觀點,孰是孰非,還要靠實踐來檢驗。上課時,我仍然按照我原先準備要講的內容,向學員講述。
煙片分級培訓班,在湛江湖光農墾干校開辦。同期在那里開辦的還有另外2個培訓班,一個是財務會計班,一個是汽車駕駛員班。因為教室只有1個,所以3個班得輪流上課。
我們這個培訓班,由產品公司的簡丹同志主持,工作組成員有譚志超、方鳳、謝自杰及公司里的幾位女工。講課教師有我和西流農場技術員胡力生,還有加來農校的一位教師,共3人。學員大都是來自海南、湛江地區(qū)制膠廠的骨干;還有來自廣西北海的邱謹(也是我院加工系1964年畢業(yè)生)和她所在膠廠的廠長,也是這個培訓班的學員。
煙片分級培訓班的學習科目,除課堂講課之外,還有煙片包裝技術交流與表演,各級煙片實物樣本的制備等內容。值得一提的是,產品公司拿來一套新加坡標準的煙片實物樣本,共5冊,每冊代表1個等級。每個等級都有外觀情況相近的好幾個樣品。我那時還是第一次看到國外的煙片。1級、2級比較順眼,它和我國煙片的外觀情況非常相近,只是有的厚度較厚,花紋有深有淺而已。3級稍差一些。3級往下,就讓人感到越來越不對勁;最突出的缺陷就是外來雜質——帶進膠片里的樹皮屑粒,恐怕有的連20孔粗篩都通不過去。由此可見,制造這種膠片的膠乳,肯定沒經過過濾。除此之外,還有不同顏色的斑塊以及其他污跡。面對這些想象不到的陌生樣本,我都替培訓班參加復制樣本的同志發(fā)愁,在國產煙片中,去哪里找能夠和新加坡標準4,5級樣本對號入座的煙片呢?怪不得國際天然橡膠貿易在煙片等級標準中,只訂出1至3級的煙片條文,暫把4,5級條文空在那里,而拿RAM及新加坡標準的條文來陪襯。我想,國際貿易標準都可以如此,何況我們呢?我們也不可委曲求全。沒有4,5級煙片是理所當然,如果我們連2級3級都沒有,只有1級產品,豈不更好?!
煙片分級培訓班結束后,我又回到西慶膠廠。這年夏天,工廠打包車間,突然增加了好幾十人,有農場家屬,還有下放干部,說是來廠參加煙片分級的。她們排坐在窗口附近的地板上,人人手拿膠片,一張一張地對著光線仔細察看,見有針孔氣泡,就像繡花一樣,用針尖或錐尖將氣泡戳穿。見此情景,我真不知是什么滋味,既失落又沮喪。本來,對這種煙片里的針孔氣泡,大家早已司空見慣。每年高溫季節(jié),由于氣體在膠水中的溶解度低,必須向外釋放;而膠乳加酸后,在熱天里凝固加快,未等氣體逸出,就已將它固定在凝塊里邊了,這本是一種不難理解的自然現象。如今卻硬要把它當作不共戴天之敵,確實讓人費解。如果帶有針孔氣泡的膠片,質量真有問題,即使把它的氣泡弄破而其膠的質量還是原樣,卻硬要說質量提高了,這豈不是自欺欺人嗎?然而,場里認為這樣做,不但可以免遭由于氣泡問題而受到膠片降級的經濟損失,而且可以解決部分困難職工家庭的經濟收入。因為那時農場職工中,有些家屬還沒安置工作。
1965年秋,何康任萬寧四清工作團團長,指揮部設在東興農場場部。為了配合那里的工作,所里派我任東興橡膠加工樣板組組長。和我同赴東興的還有韋玉山、周宏慶。到東興后不久,四清工作隊又把加工系派去的隊員方暢澄、仇素芬(文革時改名為郭軍)調到我組里。后來,由于加工系遷湛江建所,樣板組工作臨時中斷。次年,我和韋玉山再赴東興繼續(xù)樣板工作;可是剛到不久,“文革”開始,原來的工作部署被打亂,樣板工作不了了之。
(劉鐵山 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高級實驗師)
Copyright ? 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監(jiān)制
地址:中國海南省??谑旋埲A區(qū)學院路4號 郵編:571101
聯系電話:0898-66962965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