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職時是做行政后勤服務領導工作的,有人笑稱干這一行的人為“萬金油”干部。不管別人怎么說,也無論做什么工作,我都能干一行愛一行,恪盡職守地做好本職工作。之所以這么努力,這么奉獻,與兩院有好的帶頭人是分不開的。我特別想說的是,我在工作中常常接觸到兩院院領導,他們那種工作上處處以身作則、不畏艱難、勇挑重擔、勇往直前,生活上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助人為樂的容顏和身影,如今仍然歷歷在目。此時許多往事又浮上心頭,特借助這次“天然橡膠事業(yè)”史料征集的機會,獻上深藏在記憶中的一二事。
身先士卒做表率
以何康為班長的兩院黨委一班人,作風扎實,工作能力強,效率高,并很注重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密切聯(lián)系群眾。兩院成立之初,環(huán)境特別惡劣艱苦。何康、鄭克臨、林令秋等領導同志經常深入到職工食堂、試驗室、各連隊及科室,與科教生產人員促膝談心,聽取基層干部匯報,了解科教生產人員的工作生活情況和橡膠科研生產進程。特別是何院長,常常為科教生產人員講國際國內形勢,講國內外的橡膠事業(yè)發(fā)展,講兩院的發(fā)展思路和前景,以積極樂觀向上的工作生活態(tài)度和領導干部率先垂范、與群眾同甘共苦、為群眾辦實事的人格魅力,給同志們以激勵和鼓舞,樹立起大家的理想和信念,增強大家為祖國天然橡膠事業(yè)作貢獻的干勁和決心。
1959年,兩院成立了駐廣州工作站,我被任命為工作站副站長,有幸更多地接觸到何康院長。何院長每次人到廣州,行李一放,還未喘口氣喝口水,就風塵仆仆地到廣東省有關部門聯(lián)系工作上的事情,而且常常是天黑了夜深了仍未回到住處歇息。我有時實在看著心疼,就對他說:您太累了,要注意早點回來休息。他總是回答:院部還有很多事情要回去處理,來一趟不容易,我得抓緊時間盡快辦完事趕回去。工作站的任務一是負責天然橡膠北移研究工作,北移組在廣州市龍眼洞瘦狗嶺辦公;二是承擔物質轉運、采購和有關人員的迎來送往工作。劉松泉同志受派駐我國駐錫蘭大使館,具體負責從國外引進橡膠的芽條、芽接刀等,我們接著將進口來的物質存儲并及時轉運回海南兩院院部。我們一開始的住處和辦公地點是何院長與廣東省農墾廳聯(lián)系確定的,在農墾廳12甫西招待所,離我們的倉庫及廣州市內很遠,不方便工作。何院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每次來廣州都一定會把這事安排在日程中,多方與有關部門聯(lián)系落實此事。后來,終于與中國科學院中南分院聯(lián)系到離倉庫及市內較近的越秀北路的一幢小三層樓房,供我們工作人員住宿和辦公使用,改善了我們的工作生活條件,大大方便了我們采購、轉運物質及迎來送往工作,使我們較出色地完成了所負責的各項工作任務。這一住,直至1965年工作站撤銷為止。何康院長等領導同志就是這樣,在任務繁重的領導崗位上,不知疲倦地想方設法做好各項工作。
戰(zhàn)臺風
60年代初期,兩院正是砍岜開荒種植橡膠的時期,也正是我國國民經濟困難時期,當時老天爺也不知為什么盡與我們作對,臺風來得特別勤特別兇。而在每次臺風襲擊最危險、最困難的時刻,總能看見何康、鄭克臨、林令秋等領導同志的身影。臺風來臨前,他們親自到一線部署防風防災工作,與大家一起檢查防風設施;臺風來到時,他們帶領大家在一線值班,哪里危險就沖到哪里,隨時與肆虐的臺風作斗爭;臺風過后,他們冒著高溫酷暑,走家串戶,巡查科研生產園區(qū),看望并慰問受災的科教生產人員。在遭受臺風重創(chuàng)的連隊和科研園區(qū),他們與科教生產人員一起揮汗如雨,撐扶倒樹、清理斷枝、維修房屋,鼓勵大家盡快恢復生產生活,減小災害損失。當時,每人每月定量只有2O來斤米、4兩油,生活非常困難,而且每天還常常連續(xù)工作十幾個小時,也沒有加班費,偶爾食堂會給每人配發(fā)點粥或幾個小木薯餅,但大家都感覺到很滿足。盡管大家都在超負荷地工作,很苦很累,但仍干勁十足,從來沒有怨言,從不計較得失。正因為有這么務實的一班帶頭人,科教生產人員才在最困難的時期闖過了一道道難關,攻克了一個個科研難題,取得了一次次的勝利,為今天輝煌的兩院打下了堅實的發(fā)展基礎。
(杜發(fā)興 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華南熱帶農業(yè)大學原處長,離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