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片在天然橡膠的制膠史上,是歷史最久、產(chǎn)量最多、銷量最大的一個生膠品種。
我國解放前的膠園,都是資本家開辦的。雇用的制膠師傅,大多是在南洋有過制膠經(jīng)驗的歸國華僑。所以,無論制膠方法還是制膠設備,都和印尼、馬來亞等地的小膠園作坊式的情況,沒有什么差異。
“煙片制造”這個課題,是研究所在沙面時期就開始設立的。最初由朱葆琳教授親自指導。朱教授調(diào)走后,由鄧平陽任煙片課題組組長。組員有陳友興、常鎏忠等。
我是1954年從土壤分析室調(diào)到工藝室煙片小組的。當時,化工部正準備往石牌南秀村搬遷。家屬宿舍已經(jīng)完工,已把有家屬的同志先搬過去,每天早出晚歸,由所里派汽車接送?;げ扛魇业脑囼灩ぷ?,暫時停止。大家都忙著拆卸儀器、機器,裝箱待運。在百忙之中,組里同志都很耐心熱情地向我介紹他們各自設計和建造的制膠設備。鄧平陽在西樓屋頂天臺上,建造了一個可容4部掛膠車的隧道式煙房。煙房和膠車,是參照RRIM(馬來亞橡膠研究所)最近在其雜志上發(fā)表的圖樣及A型隧道煙房尺寸設計的。為了盡量減輕對屋頂?shù)膲毫Γ汛u墻和鋼筋混凝土屋頂,改為杉木方格屋架,內(nèi)釘厚1cm、面積 80cm×80cm的水泥石棉板,外釘1cm厚鋅鐵皮。這種改法,曾得到朱教授的贊揚。常鎏忠當時負責冷凍房的設計和建造。我去參觀時,冷凍房還在運轉(zhuǎn)。除此之外,他還負責電動壓片機的設計,圖紙已交廣和安機器廠,并訂了合同,由該廠制造和安裝。陳友興負責凝固池的設計和建造 ,以及鋪砌凝固池兩側(cè)的瓷磚(磚面每隔3.5cm有一條溝槽,用于保持凝固池中隔板的距離,并便于隔板的抽插)。雖然當時除壓片機還在制造外,凝固、干燥設備都已完成,但缺膠乳,因而無法進行真正的制膠試驗,只能用泥漿代替膠乳,用麻袋代替膠片,作模擬試驗。
1954年6月,為了在聯(lián)昌試驗站選址建廠,煙片組全組人員從廣州來到了海南,住海口第三招待所,見到幾位墾殖總局來的工程師,說是正給研究所設計房子,所址已確定在府城,地界都已釘好(關(guān)于研究所搬遷的事,將在另文交待)。我們在海口住了一晚,買到去那大的車票,到那大后,由于去聯(lián)昌的路我們都不熟悉,又是荒山野嶺,不好問路。所以,只好雇了民工,幫我們挑著行李帶路(那時,到基地出差,都是自帶被褥,公家只借給蚊帳、陽傘、油布和公文包等)。我們沿著公路走沒多遠,就進入小路,兩旁盡是我從未見過的雜木叢林、奇花異草,以及動物、昆蟲——它們在樹上和草叢中竄來竄去……。我只顧觀賞這些叢林美景,不覺已走了近3個小時。下坡,過河,上至山頂,終于來到了聯(lián)昌。由于坡陡路窄,只顧低頭爬坡,汗流浹背,竟沒有留意坡旁就是我國著名的橡膠母樹林段。
聯(lián)昌試驗站的站長,是剛從研究所器材科調(diào)來的黃香同志,據(jù)說,轉(zhuǎn)業(yè)前他是葉帥的警衛(wèi),客家人,性格開朗,非常健談。見到所里來人,如遇故知,忙讓辦事員李玉有同志給我們安排住處。當時,站里只有一座瓦房,原是資本家的炮樓,后來改作煙房,其余全是就地取材搭建的茅草棚子。聽老李的口音,不用問就知他是河南老鄉(xiāng),因而一下拉近了距離,感到特別親近。他把我們領(lǐng)到田之賓科長住的茅房里,田之賓同志時任研究所器材科科長,是來這里規(guī)劃建站的。住的問題非常簡單,只要把所里早就運來的帆布行軍床打開,撐上自已帶來的蚊帳就行。
晚飯時,田科長從外邊回來見到我們,真是親如一家,問長問短,問起廣州所里的情況,當他知道我們這次來的目的時,他更加興奮,主動向我們介紹了這里的情況和將來的設想。
次日一早,吃過早餐,站里給我們派來一位向?qū)?,先到幾個林段參觀膠工割膠。有個叫“馬佬山”的林段,給我印象最深。該林段位置較低,是在山下,一邊緊靠著試驗站,其他三面全有原始森林包圍。林段邊沿是條小溪,而過了小溪,就是長滿雜木的懸?guī)r陡壁。聽說,這里經(jīng)常有猴子,野豬等野獸出沒??粗z工手快腳快、緊張有序的割膠動作,真讓人佩服。
上午10點,我們先到膠廠等待觀看整個制膠過程。11點左右,割膠工人陸續(xù)回來,依次排隊,有制膠師傅凌云掌握,先把膠乳過篩濾入已知重量的桶中,然后連桶稱重,扣除桶重,在膠工的名下登記他收割的膠乳重量,再用約容100 ml提子,提取樣品,放入帶有編號的小盤(等加酸凝固,制成干膠過秤后,再來計算該膠工當日收割的干膠總重)。把稱過的膠乳倒入混合池中,等全部膠工的膠乳都稱完倒入后,按照當日所收膠乳總量,算出稀釋這批膠乳需水量。將水加到混合池中與膠乳混合。然后把稀釋后的膠乳,倒在木制的凝固池中至一定深度,或把稀釋的膠乳用一定容量的勺子,勺入凝固盤中,加稀酸混合均勻,撤去液面泡沫,靜置待凝。
下午4點,到壓片時間,專管煙膠的師傅鐘佳也上陣,加上2個年輕小工和凌云,工廠共有4人,全部出動。2位師傅先用雙手把凝塊從凝固池中輕輕托起,放在案上,雙手握住一條圓棍的兩端,上下用力,一下一下地挨著,從凝塊一端壓到另一端,然后再把凝塊掉轉(zhuǎn)90度角,用同樣方法,從這頭壓倒那頭。等所有凝塊經(jīng)過木棍按壓后,由師傅喂料,小工搖機,先把凝塊在光面輥機上壓成薄片。為此,膠片在光面機上每通過一次,就需調(diào)小一下輥距,才能越壓越薄,也越壓越吃力。最后再把膠片通過一次花紋輥機,壓片結(jié)束。為使膠片保持平整,每次壓過都需把膠片疊摞。最后,把疊摞好的花紋膠片,浸泡在清水中過夜,等待次日才掛片熏煙。
膠片熏煙干燥,由鐘佳師父負責。2個小工協(xié)助掛片、搬運和鋸柴。早上把第一天壓的膠片從水池中撈出,把膠片一片一片地從膠片堆上揭下,掛在竹桿上先晾一段時間,等膠片不再滴水時,才把掛滿膠片的竹桿移入煙房。竹桿的長度是按煙房內(nèi)部的尺寸而定的,所以,每條竹桿要掛幾張膠片,應由竹桿長度來定。
煙膠師傅每天早上起來,先把爐膛的柴火抽出,用灰掩息,打開房門,放煙降溫。他們利用煙房降溫的時間去掛濕片,又利用濕片在外滴水的這段時間,回到煙房,把頭天進來的膠片,從掛膠竹桿上取下,再翻過來懸掛。這是為了防止粘連,便于快干。把已翻掛的膠片移入另個位置,繼續(xù)熏煙,把原來的位置騰出,讓給新滴過水的膠片。等新膠片在室外不再滴水后,即移入膠房,關(guān)門,生火。每天都是如此操作。
這趟出差,使我受益匪淺:不僅了解了我國當時的制膠生產(chǎn)情況,而且對我以后查閱理解國外有關(guān)資料,立足國內(nèi),放眼世界,趕超國外先進水平,起了很大作用。
1955年3月上旬,煙片組全體成員包括鄧平陽、吳仕諒、常鎏忠、王壽長、劉鐵山,加上所里新派給的2名工人符理楷、林華暢等,一行7人搭乘所里派給的4噸卡車(張有蓬布),從廣州出發(fā),一路風塵仆仆,走了7天,才到聯(lián)昌。由于當時的公路全是土路,汽車走過,塵沙飛揚,帶蓬的汽車又不密封,因而氣流會把塵沙從車尾卷入車廂,把乘車人弄得滿身泥土,像土人一樣。之所以會走7天,是因為廣東河流較多,河上沒橋,汽車全由渡船來渡,一天跑不了多遠。
這次來站,令人驚喜。聯(lián)昌已蓋了許多新房。廣州來的施工隊仍在施工。他們已蓋了許多幢磚瓦結(jié)構(gòu)的職工宿舍。招待所、飯?zhí)?、圖書室、試驗室等也即將完工。他們已把施工重點轉(zhuǎn)到2個試驗工廠即濃縮膠乳廠和煙片廠。
站里專門為我們安排了一幢離廠最近的宿舍。不久,煙片廠的設備已從??谶\到聯(lián)昌。除壓片機由廣和安廠派來的師徒2人負責安裝調(diào)試外,其他如煙房組裝、掛膠車組裝、煙房輕便鐵軌的鋪設,以及發(fā)電機地基下基、電機調(diào)試等,全由我們自已來干。全組同志齊心協(xié)力,分工合作,僅用2個月就安裝完工了。6月初,煙片試驗工廠開始生產(chǎn)試驗。吳仕諒、王壽常負責膠乳保存和膠乳凝固;常鎏忠負責壓片調(diào)試與壓片;鄧平陽、劉鐵山負責煙片熏煙及自動控制、熱電偶測溫等。
試驗剛開始不久,突然接到所里通知,要我和2位廣州來的工人留下維持生產(chǎn);其他廣州來的同志,包括后來支援試驗的馮孜攸同志,全部召回廣州參加反胡風運動。因而,試驗至此被中斷。
1956年4月,煙片組的同志再次來到聯(lián)昌。按照原來的分工,有條不紊地展開了各項試驗。為了解所有制膠工藝條件對煙片理化性質(zhì)的影響,制出了數(shù)十個煙片樣品,及時寄往廣州進行理化分析。
當年,我在煙膠試驗中,也作了一點改進。即把原來所有(有十多條)熱電偶的固定端,都放在同一個容器裝著的0℃的溶冰中,另一端放在待測處的測溫方式,改為把固定端放在已知溫度的常溫水中。把測溫端測出的溫度結(jié)果減去固定端的溫度,即為測溫端的實際溫度。記得當時我是用解析幾何中求直線的算式,在坐標紙上標出溫度變化直線的。
回想起來,1956年,是我們非常寶貴難得的一年,能全神貫注地搞了一年煙片生產(chǎn)工藝的系統(tǒng)試驗。研究所1980年出版的《熱帶作物研究》創(chuàng)刊號中發(fā)表的《煙片制造研究》一文,就是根據(jù)這一年的試驗結(jié)果整理的。我國于1963年在 湛江召開的全國制膠會議中,草擬的煙片生產(chǎn)工藝規(guī)程,主要也是依據(jù)我們1956年的試驗結(jié)果,并參考國外推廣的情況制定的。
1956年試驗結(jié)束,全組同志回到廣州,將當年試驗情況向課題主持人彭光欽教授匯報。他聽完匯報后,要求我們將匯報寫成研究報告,并向我們講述了編寫格式。他說,不久所里將召開學術(shù)討論會,可將論文拿到會上請與會專家給予指點評論。
往年出差回來,全組人都到主持人家里匯報工作,匯報完后,接下來就是制定下一年的工作計劃,并就有關(guān)問題向主持人請示指點。如今要寫論文,大家覺得新鮮,都想試試。結(jié)果把一個完整的“煙片制造”課題,分成幾部分,弄得“粉身碎骨”,各寫各的,共寫了7篇:吳仕諒寫的是《膠孔保存》;王壽長寫的是《膠乳凝固》;常鎏忠寫的是《壓片機的設計》;鄧平陽寫了2篇,一篇是《煙房設計》,一篇是《煙房自動控制》;我也不甘示弱,也寫了2篇,一篇《膠片熏煙》,一篇《煙房溫度分布及溫度測定》。
化工部(加工系前身)的文章,都是在石牌法學院的講臺上宣讀的。與會者除化工部的職工外,也請了幾位外單位的代表。
研究所的學術(shù)會議,是在廣州南方大廈9樓召開的。研究所還為這次會議出版了一集論文集。想不到論文集里還刊載了我們的文章摘要。
1957年,由于參加研究所的學術(shù)會議,煙片組赴聯(lián)昌的時間比往年晚了一些。那年本想再作一次重復試驗,不料試驗開始不久,就接所里通知,要我們立即回所參加“反右”運動。試驗從此中斷。
1957年“反右”運動,1958年干部下放勞動,以及研究所往海南搬遷。在此期間,我沒接觸煙片生產(chǎn)。
1959年春,我國各地墾區(qū)農(nóng)場,已建了許多煙片工廠和濃縮膠乳工廠。為培訓制膠骨干,研究所在聯(lián)昌開辦了一個“制膠學習班”。辦了28天因糧食緊張而中斷。學習班的情況,由袁子成教授負責介紹,這里我就不再重復了。
學員走沒多久,海南農(nóng)墾局邀請我所派人,參加西達農(nóng)場煙片廠五一節(jié)開工典禮。于是所里派鄧平陽、曾江和我前往。當時,海南已進入糧荒時期,加上交通不便,住宿緊張,第一天住在那大,次日乘車到達金江(澄邁縣城),腹里空空,為喝一杯稀稀的糖水,就得圍著桌子排隊,一杯糖水得排個把小時才到嘴。吃飯憑旅店住宿證在旅店開飯。每人每天總共半斤糧食。第三天,從金江乘車到達中興小鎮(zhèn),那里更緊,如果去旅店晚了,連飯都沒有。我們都很羨慕因公出差的公安干警,店里給他們的定量,是按上級規(guī)定的每人每餐半斤糧食。我們在中興又住了一晚。由于中興至西達沒有公共汽車,只能步行前往。真沒想到,從寶島新村到西達農(nóng)場,路上竟走了4天;更沒想到,西達農(nóng)場竟把我們當上賓接待。單獨住宿并不奇怪,奇怪的是連吃飯也是單獨的!我們3個每人每餐12市兩(3/4市斤)大米,每人每天竟超過2斤,沒有蔬菜,他們竟用罐頭代替,量雖不多,但在當時罐頭是很難見到的珍貴食品。連我們自已都沒料到,那時我們的飯量會那樣驚人:一日三餐,餐餐都吃得干干凈凈,一粒不剩!后來才知局里請我們?nèi)サ挠靡?。當年局里進口了2臺6〞輥徑的五合一壓片機,但對西達說,只有1臺,要他們和西慶農(nóng)場比賽,看誰最先投產(chǎn)就把機器給誰。不然,就把已經(jīng)在這里安裝的機器調(diào)走。
五一節(jié)那天上午,我們參加完開工典禮,下午就走了。
(原刊載于2009年出版的《山野掘偉業(yè)——熱作兩院天然橡膠科教事業(yè)史料》)
煙片在天然橡膠的制膠史上,是歷史最久、產(chǎn)量最多、銷量最大的一個生膠品種。
我國解放前的膠園,都是資本家開辦的。雇用的制膠師傅,大多是在南洋有過制膠經(jīng)驗的歸國華僑。所以,無論制膠方法還是制膠設備,都和印尼、馬來亞等地的小膠園作坊式的情況,沒有什么差異。
“煙片制造”這個課題,是研究所在沙面時期就開始設立的。最初由朱葆琳教授親自指導。朱教授調(diào)走后,由鄧平陽任煙片課題組組長。組員有陳友興、常鎏忠等。
我是1954年從土壤分析室調(diào)到工藝室煙片小組的。當時,化工部正準備往石牌南秀村搬遷。家屬宿舍已經(jīng)完工,已把有家屬的同志先搬過去,每天早出晚歸,由所里派汽車接送。化工部各室的試驗工作,暫時停止。大家都忙著拆卸儀器、機器,裝箱待運。在百忙之中,組里同志都很耐心熱情地向我介紹他們各自設計和建造的制膠設備。鄧平陽在西樓屋頂天臺上,建造了一個可容4部掛膠車的隧道式煙房。煙房和膠車,是參照RRIM(馬來亞橡膠研究所)最近在其雜志上發(fā)表的圖樣及A型隧道煙房尺寸設計的。為了盡量減輕對屋頂?shù)膲毫?,他把磚墻和鋼筋混凝土屋頂,改為杉木方格屋架,內(nèi)釘厚1cm、面積 80cm×80cm的水泥石棉板,外釘1cm厚鋅鐵皮。這種改法,曾得到朱教授的贊揚。常鎏忠當時負責冷凍房的設計和建造。我去參觀時,冷凍房還在運轉(zhuǎn)。除此之外,他還負責電動壓片機的設計,圖紙已交廣和安機器廠,并訂了合同,由該廠制造和安裝。陳友興負責凝固池的設計和建造 ,以及鋪砌凝固池兩側(cè)的瓷磚(磚面每隔3.5cm有一條溝槽,用于保持凝固池中隔板的距離,并便于隔板的抽插)。雖然當時除壓片機還在制造外,凝固、干燥設備都已完成,但缺膠乳,因而無法進行真正的制膠試驗,只能用泥漿代替膠乳,用麻袋代替膠片,作模擬試驗。
1954年6月,為了在聯(lián)昌試驗站選址建廠,煙片組全組人員從廣州來到了海南,住??诘谌写?,見到幾位墾殖總局來的工程師,說是正給研究所設計房子,所址已確定在府城,地界都已釘好(關(guān)于研究所搬遷的事,將在另文交待)。我們在海口住了一晚,買到去那大的車票,到那大后,由于去聯(lián)昌的路我們都不熟悉,又是荒山野嶺,不好問路。所以,只好雇了民工,幫我們挑著行李帶路(那時,到基地出差,都是自帶被褥,公家只借給蚊帳、陽傘、油布和公文包等)。我們沿著公路走沒多遠,就進入小路,兩旁盡是我從未見過的雜木叢林、奇花異草,以及動物、昆蟲——它們在樹上和草叢中竄來竄去……。我只顧觀賞這些叢林美景,不覺已走了近3個小時。下坡,過河,上至山頂,終于來到了聯(lián)昌。由于坡陡路窄,只顧低頭爬坡,汗流浹背,竟沒有留意坡旁就是我國著名的橡膠母樹林段。
聯(lián)昌試驗站的站長,是剛從研究所器材科調(diào)來的黃香同志,據(jù)說,轉(zhuǎn)業(yè)前他是葉帥的警衛(wèi),客家人,性格開朗,非常健談。見到所里來人,如遇故知,忙讓辦事員李玉有同志給我們安排住處。當時,站里只有一座瓦房,原是資本家的炮樓,后來改作煙房,其余全是就地取材搭建的茅草棚子。聽老李的口音,不用問就知他是河南老鄉(xiāng),因而一下拉近了距離,感到特別親近。他把我們領(lǐng)到田之賓科長住的茅房里,田之賓同志時任研究所器材科科長,是來這里規(guī)劃建站的。住的問題非常簡單,只要把所里早就運來的帆布行軍床打開,撐上自已帶來的蚊帳就行。
晚飯時,田科長從外邊回來見到我們,真是親如一家,問長問短,問起廣州所里的情況,當他知道我們這次來的目的時,他更加興奮,主動向我們介紹了這里的情況和將來的設想。
次日一早,吃過早餐,站里給我們派來一位向?qū)В鹊綆讉€林段參觀膠工割膠。有個叫“馬佬山”的林段,給我印象最深。該林段位置較低,是在山下,一邊緊靠著試驗站,其他三面全有原始森林包圍。林段邊沿是條小溪,而過了小溪,就是長滿雜木的懸?guī)r陡壁。聽說,這里經(jīng)常有猴子,野豬等野獸出沒??粗z工手快腳快、緊張有序的割膠動作,真讓人佩服。
上午10點,我們先到膠廠等待觀看整個制膠過程。11點左右,割膠工人陸續(xù)回來,依次排隊,有制膠師傅凌云掌握,先把膠乳過篩濾入已知重量的桶中,然后連桶稱重,扣除桶重,在膠工的名下登記他收割的膠乳重量,再用約容100 ml提子,提取樣品,放入帶有編號的小盤(等加酸凝固,制成干膠過秤后,再來計算該膠工當日收割的干膠總重)。把稱過的膠乳倒入混合池中,等全部膠工的膠乳都稱完倒入后,按照當日所收膠乳總量,算出稀釋這批膠乳需水量。將水加到混合池中與膠乳混合。然后把稀釋后的膠乳,倒在木制的凝固池中至一定深度,或把稀釋的膠乳用一定容量的勺子,勺入凝固盤中,加稀酸混合均勻,撤去液面泡沫,靜置待凝。
下午4點,到壓片時間,專管煙膠的師傅鐘佳也上陣,加上2個年輕小工和凌云,工廠共有4人,全部出動。2位師傅先用雙手把凝塊從凝固池中輕輕托起,放在案上,雙手握住一條圓棍的兩端,上下用力,一下一下地挨著,從凝塊一端壓到另一端,然后再把凝塊掉轉(zhuǎn)90度角,用同樣方法,從這頭壓倒那頭。等所有凝塊經(jīng)過木棍按壓后,由師傅喂料,小工搖機,先把凝塊在光面輥機上壓成薄片。為此,膠片在光面機上每通過一次,就需調(diào)小一下輥距,才能越壓越薄,也越壓越吃力。最后再把膠片通過一次花紋輥機,壓片結(jié)束。為使膠片保持平整,每次壓過都需把膠片疊摞。最后,把疊摞好的花紋膠片,浸泡在清水中過夜,等待次日才掛片熏煙。
膠片熏煙干燥,由鐘佳師父負責。2個小工協(xié)助掛片、搬運和鋸柴。早上把第一天壓的膠片從水池中撈出,把膠片一片一片地從膠片堆上揭下,掛在竹桿上先晾一段時間,等膠片不再滴水時,才把掛滿膠片的竹桿移入煙房。竹桿的長度是按煙房內(nèi)部的尺寸而定的,所以,每條竹桿要掛幾張膠片,應由竹桿長度來定。
煙膠師傅每天早上起來,先把爐膛的柴火抽出,用灰掩息,打開房門,放煙降溫。他們利用煙房降溫的時間去掛濕片,又利用濕片在外滴水的這段時間,回到煙房,把頭天進來的膠片,從掛膠竹桿上取下,再翻過來懸掛。這是為了防止粘連,便于快干。把已翻掛的膠片移入另個位置,繼續(xù)熏煙,把原來的位置騰出,讓給新滴過水的膠片。等新膠片在室外不再滴水后,即移入膠房,關(guān)門,生火。每天都是如此操作。
這趟出差,使我受益匪淺:不僅了解了我國當時的制膠生產(chǎn)情況,而且對我以后查閱理解國外有關(guān)資料,立足國內(nèi),放眼世界,趕超國外先進水平,起了很大作用。
1955年3月上旬,煙片組全體成員包括鄧平陽、吳仕諒、常鎏忠、王壽長、劉鐵山,加上所里新派給的2名工人符理楷、林華暢等,一行7人搭乘所里派給的4噸卡車(張有蓬布),從廣州出發(fā),一路風塵仆仆,走了7天,才到聯(lián)昌。由于當時的公路全是土路,汽車走過,塵沙飛揚,帶蓬的汽車又不密封,因而氣流會把塵沙從車尾卷入車廂,把乘車人弄得滿身泥土,像土人一樣。之所以會走7天,是因為廣東河流較多,河上沒橋,汽車全由渡船來渡,一天跑不了多遠。
這次來站,令人驚喜。聯(lián)昌已蓋了許多新房。廣州來的施工隊仍在施工。他們已蓋了許多幢磚瓦結(jié)構(gòu)的職工宿舍。招待所、飯?zhí)谩D書室、試驗室等也即將完工。他們已把施工重點轉(zhuǎn)到2個試驗工廠即濃縮膠乳廠和煙片廠。
站里專門為我們安排了一幢離廠最近的宿舍。不久,煙片廠的設備已從??谶\到聯(lián)昌。除壓片機由廣和安廠派來的師徒2人負責安裝調(diào)試外,其他如煙房組裝、掛膠車組裝、煙房輕便鐵軌的鋪設,以及發(fā)電機地基下基、電機調(diào)試等,全由我們自已來干。全組同志齊心協(xié)力,分工合作,僅用2個月就安裝完工了。6月初,煙片試驗工廠開始生產(chǎn)試驗。吳仕諒、王壽常負責膠乳保存和膠乳凝固;常鎏忠負責壓片調(diào)試與壓片;鄧平陽、劉鐵山負責煙片熏煙及自動控制、熱電偶測溫等。
試驗剛開始不久,突然接到所里通知,要我和2位廣州來的工人留下維持生產(chǎn);其他廣州來的同志,包括后來支援試驗的馮孜攸同志,全部召回廣州參加反胡風運動。因而,試驗至此被中斷。
1956年4月,煙片組的同志再次來到聯(lián)昌。按照原來的分工,有條不紊地展開了各項試驗。為了解所有制膠工藝條件對煙片理化性質(zhì)的影響,制出了數(shù)十個煙片樣品,及時寄往廣州進行理化分析。
當年,我在煙膠試驗中,也作了一點改進。即把原來所有(有十多條)熱電偶的固定端,都放在同一個容器裝著的0℃的溶冰中,另一端放在待測處的測溫方式,改為把固定端放在已知溫度的常溫水中。把測溫端測出的溫度結(jié)果減去固定端的溫度,即為測溫端的實際溫度。記得當時我是用解析幾何中求直線的算式,在坐標紙上標出溫度變化直線的。
回想起來,1956年,是我們非常寶貴難得的一年,能全神貫注地搞了一年煙片生產(chǎn)工藝的系統(tǒng)試驗。研究所1980年出版的《熱帶作物研究》創(chuàng)刊號中發(fā)表的《煙片制造研究》一文,就是根據(jù)這一年的試驗結(jié)果整理的。我國于1963年在 湛江召開的全國制膠會議中,草擬的煙片生產(chǎn)工藝規(guī)程,主要也是依據(jù)我們1956年的試驗結(jié)果,并參考國外推廣的情況制定的。
1956年試驗結(jié)束,全組同志回到廣州,將當年試驗情況向課題主持人彭光欽教授匯報。他聽完匯報后,要求我們將匯報寫成研究報告,并向我們講述了編寫格式。他說,不久所里將召開學術(shù)討論會,可將論文拿到會上請與會專家給予指點評論。
往年出差回來,全組人都到主持人家里匯報工作,匯報完后,接下來就是制定下一年的工作計劃,并就有關(guān)問題向主持人請示指點。如今要寫論文,大家覺得新鮮,都想試試。結(jié)果把一個完整的“煙片制造”課題,分成幾部分,弄得“粉身碎骨”,各寫各的,共寫了7篇:吳仕諒寫的是《膠孔保存》;王壽長寫的是《膠乳凝固》;常鎏忠寫的是《壓片機的設計》;鄧平陽寫了2篇,一篇是《煙房設計》,一篇是《煙房自動控制》;我也不甘示弱,也寫了2篇,一篇《膠片熏煙》,一篇《煙房溫度分布及溫度測定》。
化工部(加工系前身)的文章,都是在石牌法學院的講臺上宣讀的。與會者除化工部的職工外,也請了幾位外單位的代表。
研究所的學術(shù)會議,是在廣州南方大廈9樓召開的。研究所還為這次會議出版了一集論文集。想不到論文集里還刊載了我們的文章摘要。
1957年,由于參加研究所的學術(shù)會議,煙片組赴聯(lián)昌的時間比往年晚了一些。那年本想再作一次重復試驗,不料試驗開始不久,就接所里通知,要我們立即回所參加“反右”運動。試驗從此中斷。
1957年“反右”運動,1958年干部下放勞動,以及研究所往海南搬遷。在此期間,我沒接觸煙片生產(chǎn)。
1959年春,我國各地墾區(qū)農(nóng)場,已建了許多煙片工廠和濃縮膠乳工廠。為培訓制膠骨干,研究所在聯(lián)昌開辦了一個“制膠學習班”。辦了28天因糧食緊張而中斷。學習班的情況,由袁子成教授負責介紹,這里我就不再重復了。
學員走沒多久,海南農(nóng)墾局邀請我所派人,參加西達農(nóng)場煙片廠五一節(jié)開工典禮。于是所里派鄧平陽、曾江和我前往。當時,海南已進入糧荒時期,加上交通不便,住宿緊張,第一天住在那大,次日乘車到達金江(澄邁縣城),腹里空空,為喝一杯稀稀的糖水,就得圍著桌子排隊,一杯糖水得排個把小時才到嘴。吃飯憑旅店住宿證在旅店開飯。每人每天總共半斤糧食。第三天,從金江乘車到達中興小鎮(zhèn),那里更緊,如果去旅店晚了,連飯都沒有。我們都很羨慕因公出差的公安干警,店里給他們的定量,是按上級規(guī)定的每人每餐半斤糧食。我們在中興又住了一晚。由于中興至西達沒有公共汽車,只能步行前往。真沒想到,從寶島新村到西達農(nóng)場,路上竟走了4天;更沒想到,西達農(nóng)場竟把我們當上賓接待。單獨住宿并不奇怪,奇怪的是連吃飯也是單獨的!我們3個每人每餐12市兩(3/4市斤)大米,每人每天竟超過2斤,沒有蔬菜,他們竟用罐頭代替,量雖不多,但在當時罐頭是很難見到的珍貴食品。連我們自已都沒料到,那時我們的飯量會那樣驚人:一日三餐,餐餐都吃得干干凈凈,一粒不剩!后來才知局里請我們?nèi)サ挠靡?。當年局里進口了2臺6〞輥徑的五合一壓片機,但對西達說,只有1臺,要他們和西慶農(nóng)場比賽,看誰最先投產(chǎn)就把機器給誰。不然,就把已經(jīng)在這里安裝的機器調(diào)走。
五一節(jié)那天上午,我們參加完開工典禮,下午就走了。
(原刊載于2009年出版的《山野掘偉業(yè)——熱作兩院天然橡膠科教事業(yè)史料》)
Copyright ? 中國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院監(jiān)制
地址:中國海南省??谑旋埲A區(qū)學院路4號 郵編:571101
聯(lián)系電話:0898-66962965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