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 年以前,我國天然橡膠主產區(qū)海南島的制膠生產,全為煙片。像膠頭、膠線這類雜膠,都是放在煙房地面上或架子上熏烤一段時間后,單獨打包出售的。1955年以后,曾有一段時間,海南省曾將制膠生產重點,從煙片轉移到濃縮膠乳生產。那些沒有煙膠設備的單位,就把這些雜膠隨便堆積,日積月累,越積越多,任其發(fā)霉生蛆,腐敗發(fā)臭,卻無能為力。而解放后,我國大規(guī)模開墾種植膠樹,從1958年開始,這些建國初期種的膠樹,已陸續(xù)開割,而且開割率逐年提高。記得20世紀50年代某期JRRIM(馬來亞橡膠研究所期刊)中,曾這樣報道:“膠頭、膠線在天然橡膠總產量中占的比率是:實生樹為5%~8%, 無性系為25%~30%?!蔽蚁?,這可能是無性系產量髙,排膠時間長,杯凝膠多的緣故。面對我國膠頭、膠線產量日益增多的壓力,如何使之物盡其用,盡量提高其使用價值,已成為當務之急的問題。
國外比較成熟的經驗是,按照膠料當時的質量情況,將膠頭膠線分別在皺片機上壓制成不同等級的皺片——褐皺片(brown crepe)。
應海南農墾局邀請,1961年3月2日研究所派我前往南林農場,協(xié)助籌建褐皺片工廠。出發(fā)前,我手上只有一份進口皺片機的說明書。說明書里只有皺片機的外貌照片,沒有裝配圖,也沒有技術參數(shù)、安裝要求、需用動力、機器性能等必需的說明,只是一份廣告而已。而且我既沒有見過皺片,也沒有見過皺片機。如何完成這個任務,心里無底。好在所里領導給我這樣指示:“邊建廠、邊安裝機器、邊試驗、邊生產、邊總結?!边@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堅定了我的信心。
與南林農場協(xié)商結果,褐皺片工廠就設在六甲濃縮膠乳廠內,利用那里的化肥倉庫作廠房。這樣既可節(jié)約一筆建廠經費和建廠時間,同時,生產人員的配備,也可由濃縮膠乳廠內部調配來解決。
廠房解決后,我立即去??谂c海南水電安裝公司辦理承包安裝皺片機的手續(xù)(皺片機安裝費6 000元)從挖地基到機器試車,共用了1個多月時間。廠房面積約200平方米,一分為二,一頭安裝皺片機和人員生產操作,一頭堆放膠料及膠料浸泡。在為機器挖地基的同時,廠房另一端也開始砌膠料的浸泡池。所以,當機器裝好試車時,另一端的浸泡池也開始投入使用。
這套皺片機,是從英商進口的。由皮帶輪帶動轉動桿,4臺后輥連動的組合方式,輥徑12英寸,1至3臺的輥筒表面有菱形花紋,紋溝由深依次變淺,第4臺為光面。各對輥筒前后的傳動速比也不一樣,按齒數(shù)推算,分別是1∶1.1, 1∶1.2, 1∶1.3, 1∶1.5。前后輥的轉速相差越大,揉搓力越強。
機器裝好后,膠料開始進廠。未等接近,老遠就聞到一股腐尸般的惡臭,撲鼻而來。這些膠料,由于長期積壓,已牢牢的粘結一起。菜耙扒,鋼釬撬……弄了半天,好不容易才把一車膠料卸進廠房。
為了便于加工,還得把這些大塊膠團,用手撕開。膠頭含水較多,雖然很臭,分離倒還容易;而那些已溶得粘手的膠料,就非常難分,只好將它們分池浸泡。最初觸摸這些膠料,很不習慣。下班后,用水反復洗搓手,手上仍有臭味。時間長了,也就習以為常了。這就是所謂“久聞其臭,而不覺其臭矣!”
這里最大的難題,是皺片機沒有配備專用動力。試車時,是用膠輪拖拉機帶動的。那是南林農場當時唯一的一臺膠輪拖拉機,35匹馬力,剛剛進口的。當時正值我國人民生活最艱難的時期。場里主要靠那臺膠輪拖拉機從事田間作業(yè)。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只能在農閑間隙里擠出短暫時間,讓我們進行壓皺試驗。所以,只要一聽到拖拉機進廠的聲音,廠長盧廷信、副廠長黃炳佳、化驗員林之本、蘇一嬋、許子漢(3位都是我們1959年短訓班的學員),還有海南農墾局來的劉湘輝同志等,我們大家就會不約而同地會齊在皺片車間,同工人們一起進行壓皺試驗。沒用多久,我們很快就掌握了各臺機器輥距的調試要求和壓皺操作方法。因受動力限制,4對輥筒不能同時負載,必須讓部分輥筒空轉。
生產試驗開始不久,突然接到所里來電,轉告我父親逝世的消息。這如晴天霹靂,使我十分悲傷,不禁淚如泉涌。同時,我的思想斗爭非常激烈。若回老家奔喪,好不容易才爭取到的試驗機會,我是褐皺片制造課題的負責人,是代表兩院來的,我一離開,試驗勢必中斷,眼看海南各場送來的雜膠越來越多,不抓緊處理,包袱將越來越大,雜膠質量日益降低;若不回去,于心有愧,我是老人的獨生子,老人生前我未能盡孝,死后又未送終,于心不忍。在此忠孝難以兩全之際,我決定堅持工作崗位,往家里給我愛人寄去200元,讓她替我辦理喪事。
我們的生產試驗,只能按膠輪拖拉機的時間安排,時斷時續(xù)地進行。有動力時,我們就壓制皺片;無動力時,我們就挑選膠料。先把變質程度較輕的膠料挑出,單獨浸泡,免受質量差的膠料拖累。因為質量較好的膠料,可以在光面機上壓成薄皺,干燥較快,有利于干燥場所的周轉;而質量差的膠料,只能壓成短的毯皺(Blanket),不僅掛一兩個月都難干透,而且還經常斷片,占用大量場地。
我們也曾做過褐皺片的防霉試驗。雖然對硝基酚、無氯酚鈉等藥效較好,但后來得知,它們都屬于致癌物質,因而不再使用。
不久,又接所里來電,說我大娘病逝。不到半年,家里就失去兩位親人。 這種接踵而來的打擊,實在難以忍受。我對大娘的感情最深。雖非她生,但她卻對我倍加愛護。1948年底,我在鄭工學校被選為學生代表,參加由田豐任團長、董一歐任副團長的中原人民慰問團,赴淮海戰(zhàn)役前線,到商丘、宿縣、徐州、利國驛、賈旺等二野、三野解放軍駐地慰問,來去一個多月。大娘見我寒假未回,怕出事,晝夜難寐,哭得兩眼都紅腫了,每天依門張望,直到我回家,她才放心。
后來,從我愛人來信得知,兩位老人在彌留之際,還不停地呼喚著我的名字,想和我見上一面。每想起這些,我就會難過得眼淚直流,這是我最感愧疚的心事。
由于精神刺激過度,加上那時物質生活緊張,蔬菜難買,所以,無論是吃稀飯或吃番薯、木薯,我都愛用山辣椒當菜,有時一餐就吃二三十個。時間久了,就出現(xiàn)了胃痛。也真是禍不單行——屁股上也生了癤瘡,越長越大,紅腫庝痛得移步都要強忍。眼看春節(jié)已到,而病痛卻把我困在南林,干著急,回不去。而廠里的醫(yī)務室,只有一個退伍兵男護士,藥品不多,每天只能給我些璜胺片、胃痛片之類的藥品。場部雖有醫(yī)院,但離六甲4公里,我移步困難,走不過去;再者,大家都忙著過年了,我不愿再給人家添麻煩,寧可硬撐下去……
后來,胃痛和癤瘡腫痛稍輕一些,我立即搭車回到海口。由于我只能靠一側屁股坐車,一路顛簸,因而癤瘡又腫了起來。正好在兩院??谡写?,我遇到了農墾局剛從汕頭招聘來的醫(yī)護人員羅良海、紀雙鳳等,他們見我?guī)渫吹臉幼?,立即陪我乘車到??谌嗣襻t(yī)院,做了開刀手術。至今我還留著那次手術的疤痕。至于胃病,最初幾年時好時犯,后來住了兩次醫(yī)院,至今很少再犯。不過,我從得此病以來,就再沒胖過。
到所不久,何所長就讓他的秘書王永昌同志,把肖克副部長給他的信轉給我看。肖克副部長在信里問,國際市場上有叫“宮寶”、“康寶”的皺片,名堂繁多,是怎么回事。沒隔多久,所里又收到一箱錫蘭皺片樣本,也立即轉交給我。
何所長之所以會把信件和樣本,讓秘書直接轉交給我,是因為他知道我在搞皺片。1961年10月,我同南林幾位同志,一道去西慶參加海南農墾局召開的全島制膠會議。會后,我到所匯報工作,順便準備些冷天衣服,在所里逗留了幾天。要返回六甲時,正巧,何所長和高大鈞副所長要去三亞看望王震部長,就讓我搭他們的小車順路到六甲。小車直開到工廠,于是我順便領他們視察了那里的皺片生產現(xiàn)場。所以,這給何所長留下了印象。
當初,我去南林時,為了抓緊時間建廠,沒有來得及去圖書館查閱資料;再說,那時圖書館在4樓,只有一些圖書上架,大部分期刊還釘在箱里。
這次回來,我終于有了查閱資料的機會。一連數(shù)月,我?guī)缀跆焯於寂菰趫D書館里。對有索引的期刊(Index),我就由近至遠地查找有關文獻,比較快捷方便;對沒做索引的刊物,我就由遠而近一期一期地查閱。這雖比較費事,但也有好處:除能查到一些有關褐皺片的文獻外,還可對南洋地區(qū)天然橡膠制膠的發(fā)展歷史和生產狀況,有了系統(tǒng)的了解;此外,我從某些文獻中產生的疑問,又可從別的相關文獻中找到答案。例如:
1. 板膠(Slab)的由來
板膠是最早出現(xiàn)的制膠方式。20世紀初,原來在南洋經營茶葉的商人,見天然橡膠供不應求,就改行經營橡膠,利用烘茶的烘盤作凝固盤,把凝固好的凝塊,用木棒擠掉一些水分,蓋上一些印記,在原來的烘房中烘干一下,就拿出去出售。但是,他們生產板膠的時間不久,很快就轉入生產煙片了。
在褐皺片生產中所指的板膠,是民間小膠園所產的板膠。在印尼和馬來亞,都有相當多的民間小膠園,分散在各地。生產規(guī)模略大一些的膠農,就生產煙片。而許多膠農,只有二三畝地、幾十株膠樹。他們沒有資金和設備,只好把收割的膠乳倒在地上挖好的小坑里,讓其自然凝固。等收膠商的船來時,與之換取生活用品。由于收膠商來期不定,有時數(shù)月一次,有時會隔幾年。所以,這種板膠厚薄不一,存放時間有長有短,大多都是表皮發(fā)黑,內部發(fā)白,有的還能擠出惡臭的水滴。這種板膠是再煉膠廠的主要原料。雖然膠廠也收有膠頭、膠線、泥膠以及帶有樹皮的“皮屑膠”,但與板膠相比,這些雜膠的數(shù)量很少。
一本有關印尼、馬來亞、新加坡3國1953—1959年橡膠產量的統(tǒng)計資料表明,在再煉褐皺片的產品中,有96%以上都是3級和3級以下的產品。難怪在橡膠市場各期的報價單中,再煉褐皺片只有C級毯皺的報價,而煙片的5個級別報價都很齊全。
2.“膠園褐皺片”這個名稱,當初RMA(橡膠制造者協(xié)會)特別聲明,只許歐洲人經營的膠園使用。這句話曾引起我的注意,印象很深。
膠園褐皺片都是用新鮮的膠頭、膠線攙混起來及時加工而成的薄皺片。根據產品顏色的深淺,共分3級。并在每個級別數(shù)字后邊加有“X”符號,即1X 、2X 、3X 。其意思是:特1級,特2級,特3級。
普通薄褐皺片,雖然也是用膠頭、膠線混合加工成的薄皺片,由于膠料曾貯放過一段時間,難免有輕度變質的現(xiàn)象,所以在其各個級別數(shù)字的后邊,沒有“X”符號,以示與膠園褐皺片的區(qū)別。
劉型副部長信中所問的“宮寶”“康寶”,是“Compo”的讀音。“Compo”是Compound的縮寫,是馬來亞地區(qū)早先對膠園褐皺片的稱呼。
3. 膠園薄褐皺片1X級在3個級別中的比率,不同國家有所不同,如:據印尼1957—1959年的出口數(shù)量統(tǒng)計,該國1X級占40%;而據錫蘭20世紀50年代歷年RRIC年報所載,該國1X級則占70%。
在錫蘭,膠園褐皺片1X之所以會有如此高的比率,是和當?shù)氐闹颇z方式有密切關系的。錫蘭是世界著名的白皺片生產國,尤其是鞋底皺片(Sole Crepe),制造工藝特別講究精細。由于錫蘭的皺片工廠比較普遍, 對膠頭膠線的處理比較方便及時, 因而這里不存在再煉褐皺片的質量問題。
通過數(shù)月來的文獻搜集與閱讀,我對國外褐皺片生產的來龍去脈,有了比較系統(tǒng)的了解;同時,結合自己前一段的實踐體驗,對我國的雜膠生產今后應走的方向,也有了明確的認識。國外的再煉膠廠機械化程度雖高,由于所用膠料本身的問題,難以制出質量好的產品。由此可見,雜交皺片質量的關鍵,在于膠料是否新鮮、膠料處理得是否及時。所以,我以為,我國的膠頭、膠線,不應該再走集中處理的方式。
通過文獻搜集,提高了自已對英文資料的閱讀能力。1962年我通過了晉升職稱的外語考試,1963年開始享受高知待遇。
1963年,研究所根據農墾部申報進口設備的通知,要我填寫了皺片機、雜膠洗滌機的訂單。訂單到部后,部里又把訂單上的定貨數(shù)量加了一倍。1964年,訂貨到后,一套撥給海南,一套撥給湛江。海南局打算把工廠建在海口秀英坡那里。我向潘照副局長、工業(yè)科張庚順科長解釋,陳述了膠料集中處理不利于產品質量提高的道理——那時還沒有環(huán)境污染的意識。他們接納了我的意見,后來就把工廠建在西流。1964年,湛江農墾局來電,邀請研究所派人前往湛江研究皺片工廠廠地問題。當時,我因胃病 正在寶島新村醫(yī)院留醫(yī)。系里建議并經鄭克臨副所長批示,同意我坐飛機赴湛。髙子成副局長領我到湛江農墾轉運站去看。他們原本打算把那里用鳥糞生產磷肥的廠房騰出來,用做皺片車間。經我解釋后,同意把皺片廠址改在湖光農場。
至此,實現(xiàn)我國雜膠能及時加工的第一道關,算是順利通過了。
在輿論宣傳方面,無論是全國制膠會議,還是地區(qū)農墾局的制膠會議,只要我去參加,我都會主動向領導和與會代表宣傳及時加工膠頭膠線的意義,且不說像RRIM的統(tǒng)計那樣,膠頭膠線在高產無性系干膠總產量中占25%~30%,在我國,即使只占10%,其數(shù)量也是相當可觀的。若能把這10%的橡膠及時地加工成質量好的褐皺片,保住它的使用價值,其不也是一大貢獻?這個論點,后來也納入到制膠培訓班及工農兵大學生制膠工藝的講義中去了。1973年,兵團制膠會議在二師師部興隆召開。兩院派袁子成、顧之翰和我參加。陳茂盛、黎志平當時是十師的代表,也參加了那次會議。我在小組討論會上曾說過,膠頭的質量(指的是它們加工后的使用價值)比膠線好。沒想到時任二師師長的潘照會如此反感,竟在大會發(fā)言中說:“我們膠工辛辛苦苦地把膠線從樹皮上全剝下,掛在家里風干得像面條一樣好看,難道還不如膠頭?”我知道,這話是沖我來的。顧之翰、袁子成隨即相繼站起來為我辯護說:“由于膠線與樹皮接觸時間較長,吸收樹皮中的丹寧、錳、鐵等不利于提高橡膠質量的物資較多,所以它比膠頭容易受到氧化?!边@時,王昌虎忙說:“相信科學,實事求是?!?這也成了那次會議中的花絮。
今天,終于又找到了我在那次爭論中的依據——《未經處理過的膠線的無機元素含量》一文(《熱帶作物學報》1956年,No.5.P47)。那次會議,除對膠線問題發(fā)表意見之外,我還就針孔小氣泡與煙片質量的關系談了看法,說:“針孔小氣泡對煙膠片質量沒有影響?!边@也曾引起鞠卓處長對我不滿。這個問題將在我寫的《煙片生產》一文中進行交待。
對于國外發(fā)表的有關資料,我也以譯文形式刊登在兩院出版的刊物《熱帶作物譯叢》中,向生產單位作介紹。
除宣傳之外,我還積極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以盡早實現(xiàn)我國的膠頭膠線及時處理。時任加工所所長的田之賓同志同意我的觀點,并支持我的建議。1965年末至1966年初,讓加工所設計組進行小型皺片的設計。一組三臺,輥徑250 mm,輥長約600 mm(具體尺寸,我記不清了),前兩臺輥面為菱形花紋,第一臺溝紋較深,第二臺溝紋較淺,第三臺為光面。前后輥的速比,全為1:1.7。各臺獨立,由馬達帶動。緊急剎車,則參照新進口的皺片機的裝置。機器由湛江通用機械廠試制,試制經費由加工所出資。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緣故,不知道這臺機器何時完工。1973年,我從兩院去高州團結農場開制膠會時,見到這套皺片機已裝在那里,正在壓制濃縮膠乳廠的乳清。
當初,我曾設想借產品價格來促進雜膠及時處理的推廣。因為我國皺片的價格,從“文化大革命”前,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20多年都沒動過。1級煙片6 080元 / 噸,2級煙片5 700元 / 噸, 3級煙片5300元 / 噸。我想, 膠頭膠線, 特別是膠頭, 若能及時制成皺片, 其質量不一定亞于3級煙片。按3級煙片的價格來定價,對生產肯定會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后來聽說,膠清膠片已定為4 000元或4 200元 / 噸(準確數(shù)目我已忘記),而褐皺片的定價為2 000元 / 噸。我認為,2 000元 / 噸,只能是泥膠皺片的定價,如果皺片膠不分好壞,全部都2 000元 / 噸,那可就慘了。這等于給膠頭膠線判了死刑,看來這雜膠的臭名,要永世不得翻身了!由于當時湛江兩派正在武斗,產品公司那里也是個武斗據點,無法打聽這種價格是否真實。
1967年春節(jié),我和古遠(原名古裕亮)在上海到一些橡膠制品工廠了解國產煙片使用情況。曾去過上海膠帶廠。據張工程師介紹,該廠正在做膠清膠與合成膠相混試驗,試制橡膠地板。由于膠清膠的蛋白質含量特高,硫化速度極快,不易掌握,容易燒焦,因而許多工廠不敢使用。所以,上級單位上海橡膠公司就把膠清膠的試驗任務壓到那里,讓他們先做些低級橡膠制品試試。
(原刊載于2009年出版的《山野掘偉業(yè)——熱作兩院天然橡膠科教事業(yè)史料》)
1955 年以前,我國天然橡膠主產區(qū)海南島的制膠生產,全為煙片。像膠頭、膠線這類雜膠,都是放在煙房地面上或架子上熏烤一段時間后,單獨打包出售的。1955年以后,曾有一段時間,海南省曾將制膠生產重點,從煙片轉移到濃縮膠乳生產。那些沒有煙膠設備的單位,就把這些雜膠隨便堆積,日積月累,越積越多,任其發(fā)霉生蛆,腐敗發(fā)臭,卻無能為力。而解放后,我國大規(guī)模開墾種植膠樹,從1958年開始,這些建國初期種的膠樹,已陸續(xù)開割,而且開割率逐年提高。記得20世紀50年代某期JRRIM(馬來亞橡膠研究所期刊)中,曾這樣報道:“膠頭、膠線在天然橡膠總產量中占的比率是:實生樹為5%~8%, 無性系為25%~30%?!蔽蚁耄@可能是無性系產量髙,排膠時間長,杯凝膠多的緣故。面對我國膠頭、膠線產量日益增多的壓力,如何使之物盡其用,盡量提高其使用價值,已成為當務之急的問題。
國外比較成熟的經驗是,按照膠料當時的質量情況,將膠頭膠線分別在皺片機上壓制成不同等級的皺片——褐皺片(brown crepe)。
應海南農墾局邀請,1961年3月2日研究所派我前往南林農場,協(xié)助籌建褐皺片工廠。出發(fā)前,我手上只有一份進口皺片機的說明書。說明書里只有皺片機的外貌照片,沒有裝配圖,也沒有技術參數(shù)、安裝要求、需用動力、機器性能等必需的說明,只是一份廣告而已。而且我既沒有見過皺片,也沒有見過皺片機。如何完成這個任務,心里無底。好在所里領導給我這樣指示:“邊建廠、邊安裝機器、邊試驗、邊生產、邊總結?!边@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堅定了我的信心。
與南林農場協(xié)商結果,褐皺片工廠就設在六甲濃縮膠乳廠內,利用那里的化肥倉庫作廠房。這樣既可節(jié)約一筆建廠經費和建廠時間,同時,生產人員的配備,也可由濃縮膠乳廠內部調配來解決。
廠房解決后,我立即去??谂c海南水電安裝公司辦理承包安裝皺片機的手續(xù)(皺片機安裝費6 000元)從挖地基到機器試車,共用了1個多月時間。廠房面積約200平方米,一分為二,一頭安裝皺片機和人員生產操作,一頭堆放膠料及膠料浸泡。在為機器挖地基的同時,廠房另一端也開始砌膠料的浸泡池。所以,當機器裝好試車時,另一端的浸泡池也開始投入使用。
這套皺片機,是從英商進口的。由皮帶輪帶動轉動桿,4臺后輥連動的組合方式,輥徑12英寸,1至3臺的輥筒表面有菱形花紋,紋溝由深依次變淺,第4臺為光面。各對輥筒前后的傳動速比也不一樣,按齒數(shù)推算,分別是1∶1.1, 1∶1.2, 1∶1.3, 1∶1.5。前后輥的轉速相差越大,揉搓力越強。
機器裝好后,膠料開始進廠。未等接近,老遠就聞到一股腐尸般的惡臭,撲鼻而來。這些膠料,由于長期積壓,已牢牢的粘結一起。菜耙扒,鋼釬撬……弄了半天,好不容易才把一車膠料卸進廠房。
為了便于加工,還得把這些大塊膠團,用手撕開。膠頭含水較多,雖然很臭,分離倒還容易;而那些已溶得粘手的膠料,就非常難分,只好將它們分池浸泡。最初觸摸這些膠料,很不習慣。下班后,用水反復洗搓手,手上仍有臭味。時間長了,也就習以為常了。這就是所謂“久聞其臭,而不覺其臭矣!”
這里最大的難題,是皺片機沒有配備專用動力。試車時,是用膠輪拖拉機帶動的。那是南林農場當時唯一的一臺膠輪拖拉機,35匹馬力,剛剛進口的。當時正值我國人民生活最艱難的時期。場里主要靠那臺膠輪拖拉機從事田間作業(yè)。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只能在農閑間隙里擠出短暫時間,讓我們進行壓皺試驗。所以,只要一聽到拖拉機進廠的聲音,廠長盧廷信、副廠長黃炳佳、化驗員林之本、蘇一嬋、許子漢(3位都是我們1959年短訓班的學員),還有海南農墾局來的劉湘輝同志等,我們大家就會不約而同地會齊在皺片車間,同工人們一起進行壓皺試驗。沒用多久,我們很快就掌握了各臺機器輥距的調試要求和壓皺操作方法。因受動力限制,4對輥筒不能同時負載,必須讓部分輥筒空轉。
生產試驗開始不久,突然接到所里來電,轉告我父親逝世的消息。這如晴天霹靂,使我十分悲傷,不禁淚如泉涌。同時,我的思想斗爭非常激烈。若回老家奔喪,好不容易才爭取到的試驗機會,我是褐皺片制造課題的負責人,是代表兩院來的,我一離開,試驗勢必中斷,眼看海南各場送來的雜膠越來越多,不抓緊處理,包袱將越來越大,雜膠質量日益降低;若不回去,于心有愧,我是老人的獨生子,老人生前我未能盡孝,死后又未送終,于心不忍。在此忠孝難以兩全之際,我決定堅持工作崗位,往家里給我愛人寄去200元,讓她替我辦理喪事。
我們的生產試驗,只能按膠輪拖拉機的時間安排,時斷時續(xù)地進行。有動力時,我們就壓制皺片;無動力時,我們就挑選膠料。先把變質程度較輕的膠料挑出,單獨浸泡,免受質量差的膠料拖累。因為質量較好的膠料,可以在光面機上壓成薄皺,干燥較快,有利于干燥場所的周轉;而質量差的膠料,只能壓成短的毯皺(Blanket),不僅掛一兩個月都難干透,而且還經常斷片,占用大量場地。
我們也曾做過褐皺片的防霉試驗。雖然對硝基酚、無氯酚鈉等藥效較好,但后來得知,它們都屬于致癌物質,因而不再使用。
不久,又接所里來電,說我大娘病逝。不到半年,家里就失去兩位親人?! ∵@種接踵而來的打擊,實在難以忍受。我對大娘的感情最深。雖非她生,但她卻對我倍加愛護。1948年底,我在鄭工學校被選為學生代表,參加由田豐任團長、董一歐任副團長的中原人民慰問團,赴淮海戰(zhàn)役前線,到商丘、宿縣、徐州、利國驛、賈旺等二野、三野解放軍駐地慰問,來去一個多月。大娘見我寒假未回,怕出事,晝夜難寐,哭得兩眼都紅腫了,每天依門張望,直到我回家,她才放心。
后來,從我愛人來信得知,兩位老人在彌留之際,還不停地呼喚著我的名字,想和我見上一面。每想起這些,我就會難過得眼淚直流,這是我最感愧疚的心事。
由于精神刺激過度,加上那時物質生活緊張,蔬菜難買,所以,無論是吃稀飯或吃番薯、木薯,我都愛用山辣椒當菜,有時一餐就吃二三十個。時間久了,就出現(xiàn)了胃痛。也真是禍不單行——屁股上也生了癤瘡,越長越大,紅腫庝痛得移步都要強忍。眼看春節(jié)已到,而病痛卻把我困在南林,干著急,回不去。而廠里的醫(yī)務室,只有一個退伍兵男護士,藥品不多,每天只能給我些璜胺片、胃痛片之類的藥品。場部雖有醫(yī)院,但離六甲4公里,我移步困難,走不過去;再者,大家都忙著過年了,我不愿再給人家添麻煩,寧可硬撐下去……
后來,胃痛和癤瘡腫痛稍輕一些,我立即搭車回到???。由于我只能靠一側屁股坐車,一路顛簸,因而癤瘡又腫了起來。正好在兩院??谡写?,我遇到了農墾局剛從汕頭招聘來的醫(yī)護人員羅良海、紀雙鳳等,他們見我?guī)渫吹臉幼?,立即陪我乘車到海口人民醫(yī)院,做了開刀手術。至今我還留著那次手術的疤痕。至于胃病,最初幾年時好時犯,后來住了兩次醫(yī)院,至今很少再犯。不過,我從得此病以來,就再沒胖過。
到所不久,何所長就讓他的秘書王永昌同志,把肖克副部長給他的信轉給我看。肖克副部長在信里問,國際市場上有叫“宮寶”、“康寶”的皺片,名堂繁多,是怎么回事。沒隔多久,所里又收到一箱錫蘭皺片樣本,也立即轉交給我。
何所長之所以會把信件和樣本,讓秘書直接轉交給我,是因為他知道我在搞皺片。1961年10月,我同南林幾位同志,一道去西慶參加海南農墾局召開的全島制膠會議。會后,我到所匯報工作,順便準備些冷天衣服,在所里逗留了幾天。要返回六甲時,正巧,何所長和高大鈞副所長要去三亞看望王震部長,就讓我搭他們的小車順路到六甲。小車直開到工廠,于是我順便領他們視察了那里的皺片生產現(xiàn)場。所以,這給何所長留下了印象。
當初,我去南林時,為了抓緊時間建廠,沒有來得及去圖書館查閱資料;再說,那時圖書館在4樓,只有一些圖書上架,大部分期刊還釘在箱里。
這次回來,我終于有了查閱資料的機會。一連數(shù)月,我?guī)缀跆焯於寂菰趫D書館里。對有索引的期刊(Index),我就由近至遠地查找有關文獻,比較快捷方便;對沒做索引的刊物,我就由遠而近一期一期地查閱。這雖比較費事,但也有好處:除能查到一些有關褐皺片的文獻外,還可對南洋地區(qū)天然橡膠制膠的發(fā)展歷史和生產狀況,有了系統(tǒng)的了解;此外,我從某些文獻中產生的疑問,又可從別的相關文獻中找到答案。例如:
1. 板膠(Slab)的由來
板膠是最早出現(xiàn)的制膠方式。20世紀初,原來在南洋經營茶葉的商人,見天然橡膠供不應求,就改行經營橡膠,利用烘茶的烘盤作凝固盤,把凝固好的凝塊,用木棒擠掉一些水分,蓋上一些印記,在原來的烘房中烘干一下,就拿出去出售。但是,他們生產板膠的時間不久,很快就轉入生產煙片了。
在褐皺片生產中所指的板膠,是民間小膠園所產的板膠。在印尼和馬來亞,都有相當多的民間小膠園,分散在各地。生產規(guī)模略大一些的膠農,就生產煙片。而許多膠農,只有二三畝地、幾十株膠樹。他們沒有資金和設備,只好把收割的膠乳倒在地上挖好的小坑里,讓其自然凝固。等收膠商的船來時,與之換取生活用品。由于收膠商來期不定,有時數(shù)月一次,有時會隔幾年。所以,這種板膠厚薄不一,存放時間有長有短,大多都是表皮發(fā)黑,內部發(fā)白,有的還能擠出惡臭的水滴。這種板膠是再煉膠廠的主要原料。雖然膠廠也收有膠頭、膠線、泥膠以及帶有樹皮的“皮屑膠”,但與板膠相比,這些雜膠的數(shù)量很少。
一本有關印尼、馬來亞、新加坡3國1953—1959年橡膠產量的統(tǒng)計資料表明,在再煉褐皺片的產品中,有96%以上都是3級和3級以下的產品。難怪在橡膠市場各期的報價單中,再煉褐皺片只有C級毯皺的報價,而煙片的5個級別報價都很齊全。
2.“膠園褐皺片”這個名稱,當初RMA(橡膠制造者協(xié)會)特別聲明,只許歐洲人經營的膠園使用。這句話曾引起我的注意,印象很深。
膠園褐皺片都是用新鮮的膠頭、膠線攙混起來及時加工而成的薄皺片。根據產品顏色的深淺,共分3級。并在每個級別數(shù)字后邊加有“X”符號,即1X 、2X 、3X 。其意思是:特1級,特2級,特3級。
普通薄褐皺片,雖然也是用膠頭、膠線混合加工成的薄皺片,由于膠料曾貯放過一段時間,難免有輕度變質的現(xiàn)象,所以在其各個級別數(shù)字的后邊,沒有“X”符號,以示與膠園褐皺片的區(qū)別。
劉型副部長信中所問的“宮寶”“康寶”,是“Compo”的讀音?!癈ompo”是Compound的縮寫,是馬來亞地區(qū)早先對膠園褐皺片的稱呼。
3. 膠園薄褐皺片1X級在3個級別中的比率,不同國家有所不同,如:據印尼1957—1959年的出口數(shù)量統(tǒng)計,該國1X級占40%;而據錫蘭20世紀50年代歷年RRIC年報所載,該國1X級則占70%。
在錫蘭,膠園褐皺片1X之所以會有如此高的比率,是和當?shù)氐闹颇z方式有密切關系的。錫蘭是世界著名的白皺片生產國,尤其是鞋底皺片(Sole Crepe),制造工藝特別講究精細。由于錫蘭的皺片工廠比較普遍, 對膠頭膠線的處理比較方便及時, 因而這里不存在再煉褐皺片的質量問題。
通過數(shù)月來的文獻搜集與閱讀,我對國外褐皺片生產的來龍去脈,有了比較系統(tǒng)的了解;同時,結合自己前一段的實踐體驗,對我國的雜膠生產今后應走的方向,也有了明確的認識。國外的再煉膠廠機械化程度雖高,由于所用膠料本身的問題,難以制出質量好的產品。由此可見,雜交皺片質量的關鍵,在于膠料是否新鮮、膠料處理得是否及時。所以,我以為,我國的膠頭、膠線,不應該再走集中處理的方式。
通過文獻搜集,提高了自已對英文資料的閱讀能力。1962年我通過了晉升職稱的外語考試,1963年開始享受高知待遇。
1963年,研究所根據農墾部申報進口設備的通知,要我填寫了皺片機、雜膠洗滌機的訂單。訂單到部后,部里又把訂單上的定貨數(shù)量加了一倍。1964年,訂貨到后,一套撥給海南,一套撥給湛江。海南局打算把工廠建在??谛阌⑵履抢铩N蚁蚺苏崭本珠L、工業(yè)科張庚順科長解釋,陳述了膠料集中處理不利于產品質量提高的道理——那時還沒有環(huán)境污染的意識。他們接納了我的意見,后來就把工廠建在西流。1964年,湛江農墾局來電,邀請研究所派人前往湛江研究皺片工廠廠地問題。當時,我因胃病 正在寶島新村醫(yī)院留醫(yī)。系里建議并經鄭克臨副所長批示,同意我坐飛機赴湛。髙子成副局長領我到湛江農墾轉運站去看。他們原本打算把那里用鳥糞生產磷肥的廠房騰出來,用做皺片車間。經我解釋后,同意把皺片廠址改在湖光農場。
至此,實現(xiàn)我國雜膠能及時加工的第一道關,算是順利通過了。
在輿論宣傳方面,無論是全國制膠會議,還是地區(qū)農墾局的制膠會議,只要我去參加,我都會主動向領導和與會代表宣傳及時加工膠頭膠線的意義,且不說像RRIM的統(tǒng)計那樣,膠頭膠線在高產無性系干膠總產量中占25%~30%,在我國,即使只占10%,其數(shù)量也是相當可觀的。若能把這10%的橡膠及時地加工成質量好的褐皺片,保住它的使用價值,其不也是一大貢獻?這個論點,后來也納入到制膠培訓班及工農兵大學生制膠工藝的講義中去了。1973年,兵團制膠會議在二師師部興隆召開。兩院派袁子成、顧之翰和我參加。陳茂盛、黎志平當時是十師的代表,也參加了那次會議。我在小組討論會上曾說過,膠頭的質量(指的是它們加工后的使用價值)比膠線好。沒想到時任二師師長的潘照會如此反感,竟在大會發(fā)言中說:“我們膠工辛辛苦苦地把膠線從樹皮上全剝下,掛在家里風干得像面條一樣好看,難道還不如膠頭?”我知道,這話是沖我來的。顧之翰、袁子成隨即相繼站起來為我辯護說:“由于膠線與樹皮接觸時間較長,吸收樹皮中的丹寧、錳、鐵等不利于提高橡膠質量的物資較多,所以它比膠頭容易受到氧化?!边@時,王昌虎忙說:“相信科學,實事求是?!?這也成了那次會議中的花絮。
今天,終于又找到了我在那次爭論中的依據——《未經處理過的膠線的無機元素含量》一文(《熱帶作物學報》1956年,No.5.P47)。那次會議,除對膠線問題發(fā)表意見之外,我還就針孔小氣泡與煙片質量的關系談了看法,說:“針孔小氣泡對煙膠片質量沒有影響?!边@也曾引起鞠卓處長對我不滿。這個問題將在我寫的《煙片生產》一文中進行交待。
對于國外發(fā)表的有關資料,我也以譯文形式刊登在兩院出版的刊物《熱帶作物譯叢》中,向生產單位作介紹。
除宣傳之外,我還積極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以盡早實現(xiàn)我國的膠頭膠線及時處理。時任加工所所長的田之賓同志同意我的觀點,并支持我的建議。1965年末至1966年初,讓加工所設計組進行小型皺片的設計。一組三臺,輥徑250 mm,輥長約600 mm(具體尺寸,我記不清了),前兩臺輥面為菱形花紋,第一臺溝紋較深,第二臺溝紋較淺,第三臺為光面。前后輥的速比,全為1:1.7。各臺獨立,由馬達帶動。緊急剎車,則參照新進口的皺片機的裝置。機器由湛江通用機械廠試制,試制經費由加工所出資。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緣故,不知道這臺機器何時完工。1973年,我從兩院去高州團結農場開制膠會時,見到這套皺片機已裝在那里,正在壓制濃縮膠乳廠的乳清。
當初,我曾設想借產品價格來促進雜膠及時處理的推廣。因為我國皺片的價格,從“文化大革命”前,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20多年都沒動過。1級煙片6 080元 / 噸,2級煙片5 700元 / 噸, 3級煙片5300元 / 噸。我想, 膠頭膠線, 特別是膠頭, 若能及時制成皺片, 其質量不一定亞于3級煙片。按3級煙片的價格來定價,對生產肯定會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后來聽說,膠清膠片已定為4 000元或4 200元 / 噸(準確數(shù)目我已忘記),而褐皺片的定價為2 000元 / 噸。我認為,2 000元 / 噸,只能是泥膠皺片的定價,如果皺片膠不分好壞,全部都2 000元 / 噸,那可就慘了。這等于給膠頭膠線判了死刑,看來這雜膠的臭名,要永世不得翻身了!由于當時湛江兩派正在武斗,產品公司那里也是個武斗據點,無法打聽這種價格是否真實。
1967年春節(jié),我和古遠(原名古裕亮)在上海到一些橡膠制品工廠了解國產煙片使用情況。曾去過上海膠帶廠。據張工程師介紹,該廠正在做膠清膠與合成膠相混試驗,試制橡膠地板。由于膠清膠的蛋白質含量特高,硫化速度極快,不易掌握,容易燒焦,因而許多工廠不敢使用。所以,上級單位上海橡膠公司就把膠清膠的試驗任務壓到那里,讓他們先做些低級橡膠制品試試。
(原刊載于2009年出版的《山野掘偉業(yè)——熱作兩院天然橡膠科教事業(yè)史料》)
Copyright ? 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監(jiān)制
地址:中國海南省??谑旋埲A區(qū)學院路4號 郵編:571101
聯(lián)系電話:0898-66962965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