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9年7月,我于中山大學生物系植物學專業(yè)畢業(yè)后,分配到華南熱帶作物學院(華南熱帶農(nóng)業(yè)大學的前身)任教。記得,大約是8月中旬,我從廣州黃沙碼頭乘“廣州—海口”定期班輪赴??凇:芮?,當時剛考上熱帶作物學院的好幾位福建學生也和我一同乘坐這班輪船?,F(xiàn)在還清楚記住,其中有一位姓名叫“方全”的同學。他們都是來自福建農(nóng)村,穿著樸素,每人都光著腳,帶一頂竹笠,用扁擔挑行李。
大致是下午2時許開船,傍晚船開出珠江口后,風浪很大,船顛簸得很厲害,船身發(fā)生傾斜,放在床頭的口杯跌落甲板上叮當作響,不少乘客都嘔吐了。許多第一次從內(nèi)地來的人嘗到了暈船的滋味,晚飯很少有人問津。第2天上午10點許,輪船到達了??谛阌⒏邸O挛?,我在白坡熱作學院海口工作站休息,整個下午都待在工作站內(nèi),沒到??谑袇^(qū)。第三天上午,乘客車赴熱作學院的所在地——儋州寶島新村。寶島新村,離??谑?40余公里,沿途都是泥土公路,車外紅塵滾滾。經(jīng)過4個來小時的旅途,大約中午12時到達寶島新村。每人渾身都是紅泥塵粉,頭發(fā)都給染紅了。
到了學院,看到的這所“大學”和以往所見的大學似乎不一樣。接待人員把我們剛到的新來教師領到一間茅草屋內(nèi),說:“這是教師宿舍,就暫時在這里住下吧?!蔽覀冏〉拿┪萸懊娌贿h就是野草荒坡和雜木灌叢,有些荒蕪的感覺。房間里沒有電燈,在一棟稱為總務科的茅屋前面,擺放著數(shù)大桶盛滿煤油的鐵桶,專供職工隨便取用。接待人員說,這里是所院結合的單位。研究所1958年從廣州搬下來,學院是1958年新建的。校園里僅有的建筑是剛建好的研究樓和少量職工磚瓦結構宿舍,其余的如大學生宿舍,新來教師宿舍,學生和職工食堂等,都是茅草房。這里位于遠離城市的偏僻山區(qū),學院剛建不久,當時又是我國三年經(jīng)濟困難時期,生活、工作條件都比較差。我心里在想,這就是我們這些大學畢業(yè)生今后生活和從事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的地方嗎?好生納悶。
后來才知道,原來這里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許多教授、專家,他們不怕艱苦,扎根寶島,為我國熱作科教事業(yè)默默地勞動,對自己鼓舞很大。我注意到,寶島新村處于熱帶作物生產(chǎn)的中心,四周天然森林茂密,野生植物種類繁多,擁有豐富的熱帶植物資源,可供我們學習,并等待著我們?nèi)パ芯?、去開發(fā)。在這里有許多事需要我們?nèi)プ?,有自己施展才干的空間,于是,我安下心來了。
我被分配到“植物教研組”(簡稱植物組)。當時分配到植物組的還有謝石文、陳志淵兩位老師。謝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生物系,陳則是蘭州大學生物系。我們到來之前,植物組只有董建華老師1人。董老師告訴我們,學院自1958年成立后就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即58級),那時的植物學——植物學上:植物器官形態(tài)與解剖,這一部分由她任課?!叭f事開頭難”,當時的教學條件相當差。記得植物學是在一間大茅草房里上課的,而這間大茅草房同時也是學生飯?zhí)?。實驗課也在這間茅草房中進行。做植物解剖觀察時,在講臺上放好顯微鏡,指導老師在鏡下找好觀察物后,學生們則一個個地輪流上去觀察?,F(xiàn)在,植物組已經(jīng)有了一間實驗室,買了一批顯微鏡,條件比開始時好了許多。
不久,董老師離開植物組,到新成立的植物生理組,準備開設植物生理學課了。于是,學校安排我們3位新來的教師共同承擔植物學課的教學。這是學校領導對我們的信任,我很高興,但也感到擔子重、壓力大。由于植物學是我大學一年級的課程,許多概念那時已有些模糊了,因而要花時間進行復習。此外,我對寶島新村周圍的許多植物都不認得,椰子和油棕區(qū)分不清;菠蘿蜜見過,甚至吃過,橡膠樹過去也見過,但只知道皮毛,對它們的植株形態(tài)特征、生長發(fā)育習性和結構等,腦子里則是空空的。要在短時間內(nèi)就備好課,能上講臺給學生授課,心里并不太踏實,但我們還是愉快地接受了這項任務。1959年下半年和1960年上半年就接連給58級學生上“植物學下:植物類群與分類”和給59級學生上植物學。我本人承擔理論課講授;謝石文、陳志淵老師和我一起負責實驗課。因為學生班級多,還從別的教學組請來劉華明老師暫時幫助帶實驗。我們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爭取把課教好。
1960年,植物組與研究所的“植物園”合并,研究所的鄭堅端老師到植物組,接著,1961年余肖娟老師從廣州華南農(nóng)學院調(diào)入我們植物組(鄭堅端和余肖娟兩人1956年畢業(yè)于廈門大學生物系)。陳志淵老師1960年底離開學院,劉華明回農(nóng)學組。這時,全組教師有4名,鄭堅端任組長。大學剛創(chuàng)辦,條件差,我們4位都是大學畢業(yè)不久的年青教師,沒有老教師帶,到寶島新村時間不長,對校園和校園周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植物種類很生疏。這就是我們當時面臨的狀況。
何康院長十分關心學院的教職員工和教學。他將植物教研組列為他的教學聯(lián)系點之一,每月或一二個星期便到植物組一次,和教師們座談教學和生活情況。記得有一次,何院長從外面出差回來,此時還不到下班時間,為了趕在下班之前和職工們見面,他不辭旅途勞累,放下行李,立即就到各教學單位去轉一轉,同時也來到我們植物教學小組,問寒問暖和介紹外面的教學情況,大家都很受感動。何院長和我們座談中曾不止一次地說:“要把植物學的教學辦成有自己的特色”。
全組教師對如何把植物學教學辦成有自己的特色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對植物組近期與遠期的發(fā)展,進行了規(guī)劃。
一、把植物學的教學辦成有自己的特色
植物學是我院熱帶作物專業(yè)學生的重要“專業(yè)基礎課”。植物學的教學必須有自己的特色,才能適應熱帶作物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我們體會到所謂“有自己的特色”,表現(xiàn)在如下幾點:
1. 要有適合熱帶作物專業(yè)和海南地區(qū)特點的教材
當時的教材是采用南京農(nóng)學院和華南農(nóng)學院的,教材的內(nèi)容都以糧、棉、油為主,很多例子海南是沒有的。因此,我們開始考慮編寫適合本院特點的植物學課本和實驗指導。以橡膠為主,對各種主要熱帶植物的形態(tài)、解剖等進行觀察、記錄,有計劃的對校園周邊和海南各地不同生境的植物類群進行考察和分類鑒定,把它收集整理,作為編寫教材的材料。1960年集體編寫出第一套《植物學》課本和實驗指導,1974年進行修訂。這2套教材的特點:(1)教材內(nèi)容以橡膠樹與一些主要熱帶經(jīng)濟植物為主,而分類部分則以熱帶科的種類為主進行編寫;(2)主要的實驗都采用了本地區(qū)常見的典型植物材料。
1973年,我們進行了“植物課程講授內(nèi)容順序編排”的教學改革,它與教材的建設關系密切。農(nóng)林院校的植物學教學順序多是“種子、幼苗——器官形態(tài)與內(nèi)部結構——植物分類”。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它的缺點是,在還沒有上“分類”、許多植物名稱都不熟悉的情況下,講授器官的形態(tài)與內(nèi)部結構,學生不容易接受,平添了學習的困難。因而,我們提出了“種子、幼苗——器官外部形態(tài)——分類——器官內(nèi)部結構”的編排順序。這種教學模式,比較符合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認識規(guī)律,而且一開始便學習形態(tài)及分類,便于把學生帶到野外認識植物,加強了接觸實際,為繼續(xù)學習內(nèi)部結構打下基礎。這種編排順序,1973年被中南五省農(nóng)業(yè)院校教材會議采納,并按照這一編排順序編寫了植物學教材。
1975年,在總結多年的教學實踐,特別是上述教學改革的基礎上,我們對過去編寫的教材進行了修改,按照我們提出的編排順序編寫了新的《植物學》教材。教材內(nèi)容引入了大量的橡膠樹與主要熱帶經(jīng)濟植物實例,具有明顯的熱帶地區(qū)特色;理論聯(lián)系實際,適應熱帶作物專業(yè)學生今后發(fā)展的需要;反映了當時植物學特別是“細胞學”的最新進展。這是我們編寫的最具有自己特色的植物學教材。它在我們的教學中沿用了多年。
1980年,我和謝石文老師合作把依據(jù)自己實驗觀察記錄,繪制的熱帶經(jīng)濟植物器官形態(tài)與解剖結構圖解進行整理,并在內(nèi)部出版了《植物學實驗圖集》,作為植物學實驗課的輔助教材,一直沿用至今。1984年我們又探索“理論課”與“實驗課”獨立開設,并編寫了相應的《植物學實驗》教材。
2.要有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教學方法
按專業(yè)的小班上課(不上大課)和分組上實驗課,是我們植物學教學方法上的鮮明特色。
按專業(yè)小班上課,“人數(shù)少、課室小”,老師講課或平時輔導都能顧及大部分學生,又方便學生聽講與觀看老師演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植物學是一門直觀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我們采用實物教學,植物分類部分著重野外教學,是我們教學的另一特色。小班上課方便了實物教學和野外教學的開展。
分小組上實驗課時一般每小組15人。班小人數(shù)少,老師能夠逐個對學生的實驗操作進行檢查指導。同時,實驗過程多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盡量少觀看現(xiàn)成的永久制片,從而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上實驗時,我們還用自己裝配的“顯微鏡投影裝置”進行示范講解,提高了實驗效果。1985年以后,有了先進的顯微鏡-電視轉換裝置,效果就更好了。
我們的工作得到了肯定,1984年植物教研組被廣東省高教局評為先進集體。教學改革的總結《在教學過程中貫徹“突破性”教學原則》獲1989年海南省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談到野外實物教學,想起了自己親身經(jīng)歷終身難忘的往事。46年前,即1960年初,何康院長百忙之中曾幾次抽時間和我們一起帶領學生到野外認識植物,每次都是早晨很早出發(fā),步行到距院部4-5公里的山野進行野外教學。老師和同學們看到他認識那么多種植物,拉丁學名又很嫻熟,都很欽佩。中午在附近生產(chǎn)隊食堂和老師、學生一起吃午飯,吃木薯做的菜,鼓勵同學們要好好學習,為祖國熱作事業(yè)貢獻力量。下午和同學們一起步行回院部。第二件是1960年下半年開學不久,一天,我和謝石文老師到試驗場6隊附近為植物學野外教學選完點和采集完標本,提著采集箱沿著國防公路返回院部途中,公路上一輛小轎車突然在我們兩人身旁停下來。我們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已從車里傳出何康院長親切的呼叫聲:“邱德勃!謝石文!你們兩位是出來采標本的吧?快上車!坐車回去!”我們這些年青小助教,剛來院不久,何康院長在快速行駛的車上就能認出我們,并請我們坐車,心里非常感動。他學識廣博而深入教學第一線、平易近人、關心下屬的優(yōu)良作風,對老師、學生的鼓勵與幫助都很大。
二、實驗室建設
在大學里,把實驗課教學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實驗室則是進行實驗課教學的重要場所。學生要在這里進行植物器官形態(tài)與結構的觀察、植物種類識別以及實驗操作技能的訓練等理論結合實際的教學活動。實驗室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教師和研究生以及本科畢業(yè)生撰寫論文時,開展一些小型試驗觀察或進行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提供必要的設備條件。實驗室設備條件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實驗課教學的質量好壞,師資培養(yǎng)提高快慢,學科建設以及研究生教育水平高低等一系列特色教學評價。
我們到學院時,植物實驗室剛建立,只有一些新購置的性能單一的低倍(650×)學生用的顯微鏡,一些簡陋的實驗桌和木凳,以及少量的瓶瓶罐罐等,而教師用的顯微鏡、切片機、永久制片和教學掛圖等設備都沒有,可以說是空白。這樣的設備條件,要完成最基本的實驗課教學活動都很困難。因此,一開始我們就考慮到了必須抓緊進行實驗室建設。我們實驗室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從實際出發(fā),認真規(guī)劃,自己動手,奮發(fā)圖強。分為下列3個階段:
?。?)初建階段
購置配備學生用顯微鏡,爭取做到上實驗時每人一部顯微鏡,同時添置放大鏡、簡易臺式解剖鏡等一些必要的小設備。因陋就簡,自己動手靠徒手切片方法制作切片標本,繪制掛圖等。做到基本能按教學大綱要求把主要的實驗開出。
?。?)發(fā)展階段(1963年至20世紀70年代)
大約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實驗室已初具規(guī)模。陸續(xù)添置了一批新的性能較好、高倍鏡分辨清晰的學生顯微鏡,上課時可以做到每人一臺顯微鏡,提高了實驗課的質量。而且,購置配備了一部較精密的波蘭產(chǎn)的研究顯微鏡和德國蔡司1500×顯微鏡,石蠟切片機和木材切片機等,因而教師能進行一些試驗研究工作,能制作較高精度的植物組織永久切片標本。因此,實驗室的功能也就完善和提高了。
在此期間,制作了相當數(shù)量的各種熱帶經(jīng)濟植物浸制陳列標本和成套高精度的永久制片標本,也繪制了成套的教學用植物掛圖。
此外,在校園、學校附近和到海南島各地進行植物種類考察的同時,采集壓制和鑒定了相當數(shù)量的臘葉標本,建成了一定規(guī)模的植物臘葉標本室(約220科,2400號標本)。
(3)提高階段(1980年以后)
1980年以后,植物學實驗室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特別是1983年世界銀行400萬美元貸款給我們提供了機會。從1980年以來,植物實驗室先后購置了德國Leitz多用研究顯微鏡、美國AO倒置顯微鏡、日本Olympus-BH2型研究顯微鏡、Nikon體視顯微鏡,美國AO自動磨刀機、石蠟切片機、滑走切片機,后來又添置了分光光度計等許多高新設備。能進行精密的植物組織切片,進行明視野、暗視野、相差和熒光顯微觀察和器官、花粉粒等的表面掃描觀察,以及精確的顯微攝影。除了設本科生實驗室,還增設了研究生實驗室和植物制片室等。能開展植物胚胎學、形態(tài)解剖學、組織化學、細胞生物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工作,能適應研究生和本科生等不同層次的教學需求。
同時,學生顯微鏡全部更新,裝備上1500×具精密調(diào)焦(內(nèi)置照明)和鏡臺調(diào)節(jié)的學生顯微鏡,裝備了先進的幻燈放映機,顯微鏡-電視轉換裝置。2000年以后,又購實了電腦與多媒體裝置。
三、師資培養(yǎng)與學科建設
1962年,我們已注意進行師資培養(yǎng)與學科的建設。師資培養(yǎng)有共同的要求,但每個人有所側重,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教師向不同學科發(fā)展。其途徑是:
(一)通過參加教學、小型試驗觀察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等實踐活動,總結與積累經(jīng)驗,提高與充實專業(yè)理論知識水平
1. 參加課堂教學、實驗課教學以及教材建設等最基本的教學實踐活動,以提高教師綜合教學能力。
2. 結合教學工作,有計劃的開展小型試驗觀察與野外考察活動。開展了以橡膠樹為主的常見熱帶經(jīng)濟植物生長發(fā)育習性、器官外部形態(tài)特征的試驗觀察,以及對這些植物器官的內(nèi)部結構進行切片、解剖觀察、記錄;收集了豐富的植物器官外部形態(tài)與內(nèi)部結構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制作了一批有價值的永久制片,從而提高了教師的實驗操作能力。此外,對校園周邊與海南島各地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植被景觀與種類構成等進行考察和植物分類鑒定,收集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增加了感性知識,還為實驗室制作了大量的臘葉標本。
3. 參加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實踐。20世紀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起,由于實驗室功能提升了,同時80年代開始恢復畢業(yè)論文制度,結合指導本科生撰寫畢業(yè)論文,開展了“植物生態(tài)與群落方向”與“植物胚胎發(fā)生發(fā)育方向”等方面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這是師資培養(yǎng)比較有效的途徑。通過科學研究,提高了教師理論聯(lián)系實際,綜合概括以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ǘ┻x送到國內(nèi)高等院?;驀膺M修、深造,拓展課程教學,打造精品課程
學院與熱作系的領導很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何康院長多次提供方便,鼓勵年青科教人員學習英語,我和許多年青老師一樣從中受益匪淺,衷心感謝何院長。在1960年至20世紀70年代的大環(huán)境下,領導有這樣的膽識,難能可貴。
20世紀70年代末,派謝石文老師到中山大學短期培訓,學習常規(guī)植物組織切片技術和超薄切片技術。1981-1983年底,經(jīng)教育部派遣,我以訪問學者身份到英國利茲大學植物學系進修細胞生物學、電子顯微鏡技術和進行科學研究。學習了新的學科、新的技術,也開闊了眼界。
通過這些年教學工作錘煉,參加科學試驗觀察實踐和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工作,以及外出進修學習與參加科學協(xié)作研究等,我們老師的專業(yè)知識水平、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提高了。每位教師各有側重,在不同分支學科上刻苦鉆研,有所建樹。教師成長了,學科得到了發(fā)展。過去,我們植物組原來只承擔《植物學》一門課。大致到了1987年,我們教研組承擔的教學,除了《植物學》外,新增了《植物群落學與熱帶植被》《被子植物胚胎學》《植物顯微技術》《細胞生物學》《電子顯微鏡技術》《被子植物分類學》和《維管植物解剖學》等課程。
由于學科的發(fā)展和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學院教師開展了科學研究,為招收研究生打下了基礎。1987年鄭堅端老師開始招收“植物群落與生態(tài)”方向的碩士研究生;1992年開始我和謝石文老師合作招收“植物結構與發(fā)育”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共招了5屆。研究生教學反過來又促進了我們的科學研究與學科的發(fā)展。1996年,植物學獲“學校重點課程”稱號與資助,2002年評上“海南重點課程”,2004年又評上“海南省精品課程”。
四、科學研究工作
科學研究,是人們通過科學試驗,對自然界所發(fā)生的現(xiàn)象進行深入觀察、比較與分析,揭示其內(nèi)在的奧秘和規(guī)律,也就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探索客觀事物本質的過程。高校教師參加科學活動,通過自己親自的觀察比較與分析,對某一事物或某一理論概念就會有切身的體會,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學術上就有自己的地位,教學過程中對某一概念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入與確切,說起話來,心里也更踏實。一所大學或一個學院(系),他們的教師在科學研究上做出了成果,在學術界就有地位,有權威。
我們學校是1958年新成立的大學,教師大部分是剛從大學畢業(yè)的年青教師,上面缺少老教師指導,缺少進行科學研究的傳統(tǒng)。同時,我們這里是研究所與學院結合的“所院結合機構”。從領導到老師似乎都有一種模糊的想法,“科研”似乎是研究所(院)的事,我們學校負責教學教好書就行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我們大學自1958年建立以來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教師基本沒有開展科學研究活動。
到20世紀70年代末,潘衍慶書記任熱作系主任時,提倡和要求熱作系的教師都要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科學研究。從而,帶動了熱作系乃至熱作學院教師的科學研究,結束了熱作學院教師不進行科學研究的歷史。
植物教研組教師20世紀60年代成立初期,就結合課程教學需要開展了一些植物器官形態(tài)、結構、生長發(fā)育習性和植物生態(tài)生境的試驗觀察活動,提高了實驗操作技能與觀察分析能力,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為以后開展科學研究打下了基礎。
1975年,我們進行了“橡膠樹芽接愈合過程的解剖觀察”課題研究,這是我們組最早進行的科學研究工作。植物實驗室提供了石蠟切片機,教師研究顯微鏡等基本設備,幾人合作完成。論文發(fā)表在《熱作作物學報》1980年第1期上。研究結果證實:鉆木和芽片的幼嫩組織細胞分裂產(chǎn)生愈傷組織,使鉆木與芽片連成一體;而芽接的成活是靠芽片上缺損形成層的修復,進行分裂,產(chǎn)生新的木質部和韌皮部來實現(xiàn)的。糾正了過去教科書上認為“鉆木與芽片間的愈傷組織中產(chǎn)生形成層及其分裂活動,使芽接成活”的錯誤看法。
這次的研究結果鼓舞了我們。1978年我和謝石文老師一起大膽地涉足進入橡膠樹胚胎發(fā)生發(fā)育的觀察研究領域。當時有人覺得我們好高騖遠,認為進行胚胎發(fā)育的研究需要3000×顯微鏡。由于沒有接觸過這方面工作,開始時心中無數(shù),但我們并不甘心,堅持要親自去實踐、去探索。進行了一些人工授粉、采樣解剖觀察,在不太高倍的顯微鏡下,看到了一些不同時期的橡膠幼胚,增強了信心。在熱作系領導的支持下,我們制訂課題研究計劃,進行了“橡膠樹胚與胚乳發(fā)育的研究”,一些年級作畢業(yè)論文的學生也參加了這個科研課題的部分工作,取得了較好的結果,論文發(fā)表在《熱帶作物學報》,1981年第2期上。該研究揭示了橡膠樹胚胎發(fā)生、發(fā)育的過程和所屬類型。發(fā)現(xiàn)橡膠樹種子胚乳(三倍體)在胚胎發(fā)育早期(魚雷胚期)開始衰敗,以后,胚乳細胞的養(yǎng)分逐步被幼胚和珠心所吸收,直至衰亡。成熟種子中的所謂“胚乳”,實質是由二倍體的珠心組織發(fā)育形成的永久性營養(yǎng)組織,稱為“外胚乳”。我們的研究結果提醒人們:別去進行用橡膠種子“胚乳”誘導三倍植株的研究。
1982年,謝石文老師進行了“橡膠樹花粉粒發(fā)育時期的鑒定”的研究工作,采用壓片方法對橡膠樹花粉粒的發(fā)育過程,以及花粉粒與花被之間發(fā)育階段的相關性作了闡述[見《熱帶作物學報》,1985,6(2)]。邱德勃老師1981-1983年在英國利茲大學進行蘿卜與甘藍屬間雜交胚發(fā)育的研究,從超微結構水平對屬間雜交胚敗育的可能原因作了闡述與分析[見《植物學報》,1986,23(5)和1988,30(5)]。
由于1983年世界銀行400萬美元貸款項目的資助,植物實驗室購置了不少高新設備,實驗室的功能擴大了。同時,熱作兩院公共實驗室(測試中心)配置了日本JEM-100CX/II型透射電子顯微鏡,JSM-T300掃描電子顯微鏡和超薄切片機等精密儀器。我們已具備條件進行較高難度的科學研究工作,能夠在顯微和超微水平進行植物結構與發(fā)育方面的研究。我1984年從英國進修回國后,和謝石文老師合作,著手圍繞橡膠樹胚胎發(fā)生、發(fā)育生物學開展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1988年1月,我們的“巴西橡膠樹胚胎學的研究”課題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后來又得到熱作兩院科技基金資助。于是我們的研究工作正式啟動。一些年級的本科作畢業(yè)論文學生和部分碩士研究生參加了該課題研究工作。做胚胎學研究,需要進行大量的人工授粉、采樣、解剖切片和顯微(超顯微)觀察工作。橡膠樹高大,進行人工授粉要搭架子或爬梯子,工作量很大。那時我和謝石文老師節(jié)假日很少休息。有一年春節(jié),都年三十了,謝老師還要帶著梯子到橡膠園采樣。該課題的研究目標,是弄清橡膠樹大、小孢子發(fā)生、發(fā)育及其顯微結構,胚囊的酶法分離,雌、雄配子體的超微結構,傳粉授精與雙受精作用中三核融合過程等胚胎學基本問題。1991-1997年前后,在《植物學報》,《熱帶作物學報》和《華南植物學報》等刊物上,共發(fā)表了6篇論文。研究獲得如下結果:
1. 對大、小孢子的發(fā)生、發(fā)育過程,成熟胚囊和花粉粒顯微結構的觀察,是當時國內(nèi)外關于橡膠樹大、小孢子發(fā)生與顯微結構最深入、詳細的描述。我們采用自制的蝸牛酶對橡膠胚囊進行分離與壓片,取得較好的結果,并得到一些外國專家的重視。
2. 采用超薄切片和透射電鏡技術對橡膠胚囊、花藥絨氈層、早期花粉粒和精細胞作了比較深入的觀察和闡述。我們的工作把橡膠樹胚胎學的研究推進到超微結構水平。
3. 受精作用,是植物胚胎研究中最困難的部分。我們采用熒光顯微鏡技術觀察了花粉管通過花柱進入胚囊的同時,還對進入胚囊的兩個精核分別與卵細胞核和極核進行雙受精,發(fā)生融合的詳細過程作了觀察與描述。我們很幸運,在同一張切片上看到并拍攝下2個精核分別與卵細胞核和極核結合的寶貴瞬間的精美圖象。
令人高興的是,我們有關橡膠樹胚胎學方面所作的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在國內(nèi)外尚屬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填補了該學科的空白。
與我們的課題獲得資助的同一時間,1981年1月鄭堅端老師的“海南島熱帶草地資源研究”課題,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該課題也取得了較好的結果。
1994年以后,我們還進行了“橡膠樹不同抗風品系木材比較解剖”,“橡膠樹人工多倍體的倍性分析”和“西卡柱花草受精作用和胚胎發(fā)育”等多項課題研究工作。在《草地學報》和《熱帶作物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了關于上述課題的研究論文多篇,取得了較好的結果。
科學研究工作提高了老師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學術水平,促進了學科的發(fā)展,促進了研究生教育。
五、植物教研室教師隊伍的更替變化
植物教研組從1958年成立至1984年前后,有12位教師在該組任教。1958-1961年,有6位教師到植物組,1959年董建華老師離開植物組到植物生理組,1960年底陳志淵老師離開了學院,到1961年植物組也只有4位教師,他們是鄭堅端、余肖娟、邱德勃和謝石文老師。1963年徐恒學從南京大學生物系畢業(yè)分配到植物組。組內(nèi)5位教師都是老牌大學生物系畢業(yè)生,可以說,兵強馬壯。徐恒學老師1970年初離開學院。1973年植物教研組正式定名為植物教研室。20世紀70年代中以后,陸續(xù)到植物組工作的有陳慶麟(中山大學碩士學歷),余世杰(中山大學,生物系畢業(yè)),張耀宗(原先在研究所生理解剖組)和孔繁濃(熱作學院畢業(yè))等4位教師。他們在植物組工作的時間長短不一。張耀宗先生20世紀80年代初退休。待時間最長的是余世杰老師,1992年調(diào)離學院。他們對植物組都做出了貢獻。
1985年以后大學規(guī)模擴大,新開專業(yè)、學生班級增多,植物學課程教學任務加重,陸續(xù)有不少高校畢業(yè)生分配到植物組任教。我們對年青教師嚴格要求,熱心幫助與指導,使他們迅速成長,他們中不少人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到2000年,老一輩教師已全部退休,此后,跨世紀的新一輩教師接替老一輩而成為植物組的骨干力量。
縱觀植物教研組(室)的創(chuàng)建、發(fā)展過程,其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堅力量是熱作學院創(chuàng)建早期到教研組工作一直堅持到退休的邱德勃、謝石文、鄭堅端、余肖娟4位教師,他們參與了植物組創(chuàng)建、發(fā)展工作的全過程,把畢生精力和心血都奉獻給了植物教研組(室),奉獻給了我國熱帶作物科教事業(yè)。他們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植物教研組(室)的“軸心”和“脊梁骨”。
而今,植物教研室有5位教師,他們的學歷都很高——3位博士,2位碩士。他們了解與植物學相關的邊緣學科、視野開闊、發(fā)展?jié)摿Υ螅麄円粫傻帽惹拜厒兏錾?/p>
(作者寫作此文時,與謝石文老師商榷過)
(邱德勃 華南熱帶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原熱帶作物系副主任)
1959年7月,我于中山大學生物系植物學專業(yè)畢業(yè)后,分配到華南熱帶作物學院(華南熱帶農(nóng)業(yè)大學的前身)任教。記得,大約是8月中旬,我從廣州黃沙碼頭乘“廣州—??凇倍ㄆ诎噍喐昂??。很巧,當時剛考上熱帶作物學院的好幾位福建學生也和我一同乘坐這班輪船?,F(xiàn)在還清楚記住,其中有一位姓名叫“方全”的同學。他們都是來自福建農(nóng)村,穿著樸素,每人都光著腳,帶一頂竹笠,用扁擔挑行李。
大致是下午2時許開船,傍晚船開出珠江口后,風浪很大,船顛簸得很厲害,船身發(fā)生傾斜,放在床頭的口杯跌落甲板上叮當作響,不少乘客都嘔吐了。許多第一次從內(nèi)地來的人嘗到了暈船的滋味,晚飯很少有人問津。第2天上午10點許,輪船到達了??谛阌⒏?。下午,我在白坡熱作學院??诠ぷ髡拘菹?,整個下午都待在工作站內(nèi),沒到??谑袇^(qū)。第三天上午,乘客車赴熱作學院的所在地——儋州寶島新村。寶島新村,離??谑?40余公里,沿途都是泥土公路,車外紅塵滾滾。經(jīng)過4個來小時的旅途,大約中午12時到達寶島新村。每人渾身都是紅泥塵粉,頭發(fā)都給染紅了。
到了學院,看到的這所“大學”和以往所見的大學似乎不一樣。接待人員把我們剛到的新來教師領到一間茅草屋內(nèi),說:“這是教師宿舍,就暫時在這里住下吧。”我們住的茅屋前面不遠就是野草荒坡和雜木灌叢,有些荒蕪的感覺。房間里沒有電燈,在一棟稱為總務科的茅屋前面,擺放著數(shù)大桶盛滿煤油的鐵桶,專供職工隨便取用。接待人員說,這里是所院結合的單位。研究所1958年從廣州搬下來,學院是1958年新建的。校園里僅有的建筑是剛建好的研究樓和少量職工磚瓦結構宿舍,其余的如大學生宿舍,新來教師宿舍,學生和職工食堂等,都是茅草房。這里位于遠離城市的偏僻山區(qū),學院剛建不久,當時又是我國三年經(jīng)濟困難時期,生活、工作條件都比較差。我心里在想,這就是我們這些大學畢業(yè)生今后生活和從事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的地方嗎?好生納悶。
后來才知道,原來這里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許多教授、專家,他們不怕艱苦,扎根寶島,為我國熱作科教事業(yè)默默地勞動,對自己鼓舞很大。我注意到,寶島新村處于熱帶作物生產(chǎn)的中心,四周天然森林茂密,野生植物種類繁多,擁有豐富的熱帶植物資源,可供我們學習,并等待著我們?nèi)パ芯?、去開發(fā)。在這里有許多事需要我們?nèi)プ?,有自己施展才干的空間,于是,我安下心來了。
我被分配到“植物教研組”(簡稱植物組)。當時分配到植物組的還有謝石文、陳志淵兩位老師。謝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生物系,陳則是蘭州大學生物系。我們到來之前,植物組只有董建華老師1人。董老師告訴我們,學院自1958年成立后就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即58級),那時的植物學——植物學上:植物器官形態(tài)與解剖,這一部分由她任課。“萬事開頭難”,當時的教學條件相當差。記得植物學是在一間大茅草房里上課的,而這間大茅草房同時也是學生飯?zhí)谩嶒炚n也在這間茅草房中進行。做植物解剖觀察時,在講臺上放好顯微鏡,指導老師在鏡下找好觀察物后,學生們則一個個地輪流上去觀察?,F(xiàn)在,植物組已經(jīng)有了一間實驗室,買了一批顯微鏡,條件比開始時好了許多。
不久,董老師離開植物組,到新成立的植物生理組,準備開設植物生理學課了。于是,學校安排我們3位新來的教師共同承擔植物學課的教學。這是學校領導對我們的信任,我很高興,但也感到擔子重、壓力大。由于植物學是我大學一年級的課程,許多概念那時已有些模糊了,因而要花時間進行復習。此外,我對寶島新村周圍的許多植物都不認得,椰子和油棕區(qū)分不清;菠蘿蜜見過,甚至吃過,橡膠樹過去也見過,但只知道皮毛,對它們的植株形態(tài)特征、生長發(fā)育習性和結構等,腦子里則是空空的。要在短時間內(nèi)就備好課,能上講臺給學生授課,心里并不太踏實,但我們還是愉快地接受了這項任務。1959年下半年和1960年上半年就接連給58級學生上“植物學下:植物類群與分類”和給59級學生上植物學。我本人承擔理論課講授;謝石文、陳志淵老師和我一起負責實驗課。因為學生班級多,還從別的教學組請來劉華明老師暫時幫助帶實驗。我們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爭取把課教好。
1960年,植物組與研究所的“植物園”合并,研究所的鄭堅端老師到植物組,接著,1961年余肖娟老師從廣州華南農(nóng)學院調(diào)入我們植物組(鄭堅端和余肖娟兩人1956年畢業(yè)于廈門大學生物系)。陳志淵老師1960年底離開學院,劉華明回農(nóng)學組。這時,全組教師有4名,鄭堅端任組長。大學剛創(chuàng)辦,條件差,我們4位都是大學畢業(yè)不久的年青教師,沒有老教師帶,到寶島新村時間不長,對校園和校園周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植物種類很生疏。這就是我們當時面臨的狀況。
何康院長十分關心學院的教職員工和教學。他將植物教研組列為他的教學聯(lián)系點之一,每月或一二個星期便到植物組一次,和教師們座談教學和生活情況。記得有一次,何院長從外面出差回來,此時還不到下班時間,為了趕在下班之前和職工們見面,他不辭旅途勞累,放下行李,立即就到各教學單位去轉一轉,同時也來到我們植物教學小組,問寒問暖和介紹外面的教學情況,大家都很受感動。何院長和我們座談中曾不止一次地說:“要把植物學的教學辦成有自己的特色”。
全組教師對如何把植物學教學辦成有自己的特色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對植物組近期與遠期的發(fā)展,進行了規(guī)劃。
一、把植物學的教學辦成有自己的特色
植物學是我院熱帶作物專業(yè)學生的重要“專業(yè)基礎課”。植物學的教學必須有自己的特色,才能適應熱帶作物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我們體會到所謂“有自己的特色”,表現(xiàn)在如下幾點:
1. 要有適合熱帶作物專業(yè)和海南地區(qū)特點的教材
當時的教材是采用南京農(nóng)學院和華南農(nóng)學院的,教材的內(nèi)容都以糧、棉、油為主,很多例子海南是沒有的。因此,我們開始考慮編寫適合本院特點的植物學課本和實驗指導。以橡膠為主,對各種主要熱帶植物的形態(tài)、解剖等進行觀察、記錄,有計劃的對校園周邊和海南各地不同生境的植物類群進行考察和分類鑒定,把它收集整理,作為編寫教材的材料。1960年集體編寫出第一套《植物學》課本和實驗指導,1974年進行修訂。這2套教材的特點:(1)教材內(nèi)容以橡膠樹與一些主要熱帶經(jīng)濟植物為主,而分類部分則以熱帶科的種類為主進行編寫;(2)主要的實驗都采用了本地區(qū)常見的典型植物材料。
1973年,我們進行了“植物課程講授內(nèi)容順序編排”的教學改革,它與教材的建設關系密切。農(nóng)林院校的植物學教學順序多是“種子、幼苗——器官形態(tài)與內(nèi)部結構——植物分類”。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它的缺點是,在還沒有上“分類”、許多植物名稱都不熟悉的情況下,講授器官的形態(tài)與內(nèi)部結構,學生不容易接受,平添了學習的困難。因而,我們提出了“種子、幼苗——器官外部形態(tài)——分類——器官內(nèi)部結構”的編排順序。這種教學模式,比較符合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認識規(guī)律,而且一開始便學習形態(tài)及分類,便于把學生帶到野外認識植物,加強了接觸實際,為繼續(xù)學習內(nèi)部結構打下基礎。這種編排順序,1973年被中南五省農(nóng)業(yè)院校教材會議采納,并按照這一編排順序編寫了植物學教材。
1975年,在總結多年的教學實踐,特別是上述教學改革的基礎上,我們對過去編寫的教材進行了修改,按照我們提出的編排順序編寫了新的《植物學》教材。教材內(nèi)容引入了大量的橡膠樹與主要熱帶經(jīng)濟植物實例,具有明顯的熱帶地區(qū)特色;理論聯(lián)系實際,適應熱帶作物專業(yè)學生今后發(fā)展的需要;反映了當時植物學特別是“細胞學”的最新進展。這是我們編寫的最具有自己特色的植物學教材。它在我們的教學中沿用了多年。
1980年,我和謝石文老師合作把依據(jù)自己實驗觀察記錄,繪制的熱帶經(jīng)濟植物器官形態(tài)與解剖結構圖解進行整理,并在內(nèi)部出版了《植物學實驗圖集》,作為植物學實驗課的輔助教材,一直沿用至今。1984年我們又探索“理論課”與“實驗課”獨立開設,并編寫了相應的《植物學實驗》教材。
2.要有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教學方法
按專業(yè)的小班上課(不上大課)和分組上實驗課,是我們植物學教學方法上的鮮明特色。
按專業(yè)小班上課,“人數(shù)少、課室小”,老師講課或平時輔導都能顧及大部分學生,又方便學生聽講與觀看老師演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植物學是一門直觀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我們采用實物教學,植物分類部分著重野外教學,是我們教學的另一特色。小班上課方便了實物教學和野外教學的開展。
分小組上實驗課時一般每小組15人。班小人數(shù)少,老師能夠逐個對學生的實驗操作進行檢查指導。同時,實驗過程多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盡量少觀看現(xiàn)成的永久制片,從而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上實驗時,我們還用自己裝配的“顯微鏡投影裝置”進行示范講解,提高了實驗效果。1985年以后,有了先進的顯微鏡-電視轉換裝置,效果就更好了。
我們的工作得到了肯定,1984年植物教研組被廣東省高教局評為先進集體。教學改革的總結《在教學過程中貫徹“突破性”教學原則》獲1989年海南省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談到野外實物教學,想起了自己親身經(jīng)歷終身難忘的往事。46年前,即1960年初,何康院長百忙之中曾幾次抽時間和我們一起帶領學生到野外認識植物,每次都是早晨很早出發(fā),步行到距院部4-5公里的山野進行野外教學。老師和同學們看到他認識那么多種植物,拉丁學名又很嫻熟,都很欽佩。中午在附近生產(chǎn)隊食堂和老師、學生一起吃午飯,吃木薯做的菜,鼓勵同學們要好好學習,為祖國熱作事業(yè)貢獻力量。下午和同學們一起步行回院部。第二件是1960年下半年開學不久,一天,我和謝石文老師到試驗場6隊附近為植物學野外教學選完點和采集完標本,提著采集箱沿著國防公路返回院部途中,公路上一輛小轎車突然在我們兩人身旁停下來。我們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已從車里傳出何康院長親切的呼叫聲:“邱德勃!謝石文!你們兩位是出來采標本的吧?快上車!坐車回去!”我們這些年青小助教,剛來院不久,何康院長在快速行駛的車上就能認出我們,并請我們坐車,心里非常感動。他學識廣博而深入教學第一線、平易近人、關心下屬的優(yōu)良作風,對老師、學生的鼓勵與幫助都很大。
二、實驗室建設
在大學里,把實驗課教學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實驗室則是進行實驗課教學的重要場所。學生要在這里進行植物器官形態(tài)與結構的觀察、植物種類識別以及實驗操作技能的訓練等理論結合實際的教學活動。實驗室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教師和研究生以及本科畢業(yè)生撰寫論文時,開展一些小型試驗觀察或進行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提供必要的設備條件。實驗室設備條件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實驗課教學的質量好壞,師資培養(yǎng)提高快慢,學科建設以及研究生教育水平高低等一系列特色教學評價。
我們到學院時,植物實驗室剛建立,只有一些新購置的性能單一的低倍(650×)學生用的顯微鏡,一些簡陋的實驗桌和木凳,以及少量的瓶瓶罐罐等,而教師用的顯微鏡、切片機、永久制片和教學掛圖等設備都沒有,可以說是空白。這樣的設備條件,要完成最基本的實驗課教學活動都很困難。因此,一開始我們就考慮到了必須抓緊進行實驗室建設。我們實驗室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從實際出發(fā),認真規(guī)劃,自己動手,奮發(fā)圖強。分為下列3個階段:
?。?)初建階段
購置配備學生用顯微鏡,爭取做到上實驗時每人一部顯微鏡,同時添置放大鏡、簡易臺式解剖鏡等一些必要的小設備。因陋就簡,自己動手靠徒手切片方法制作切片標本,繪制掛圖等。做到基本能按教學大綱要求把主要的實驗開出。
(2)發(fā)展階段(1963年至20世紀70年代)
大約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實驗室已初具規(guī)模。陸續(xù)添置了一批新的性能較好、高倍鏡分辨清晰的學生顯微鏡,上課時可以做到每人一臺顯微鏡,提高了實驗課的質量。而且,購置配備了一部較精密的波蘭產(chǎn)的研究顯微鏡和德國蔡司1500×顯微鏡,石蠟切片機和木材切片機等,因而教師能進行一些試驗研究工作,能制作較高精度的植物組織永久切片標本。因此,實驗室的功能也就完善和提高了。
在此期間,制作了相當數(shù)量的各種熱帶經(jīng)濟植物浸制陳列標本和成套高精度的永久制片標本,也繪制了成套的教學用植物掛圖。
此外,在校園、學校附近和到海南島各地進行植物種類考察的同時,采集壓制和鑒定了相當數(shù)量的臘葉標本,建成了一定規(guī)模的植物臘葉標本室(約220科,2400號標本)。
?。?)提高階段(1980年以后)
1980年以后,植物學實驗室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特別是1983年世界銀行400萬美元貸款給我們提供了機會。從1980年以來,植物實驗室先后購置了德國Leitz多用研究顯微鏡、美國AO倒置顯微鏡、日本Olympus-BH2型研究顯微鏡、Nikon體視顯微鏡,美國AO自動磨刀機、石蠟切片機、滑走切片機,后來又添置了分光光度計等許多高新設備。能進行精密的植物組織切片,進行明視野、暗視野、相差和熒光顯微觀察和器官、花粉粒等的表面掃描觀察,以及精確的顯微攝影。除了設本科生實驗室,還增設了研究生實驗室和植物制片室等。能開展植物胚胎學、形態(tài)解剖學、組織化學、細胞生物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工作,能適應研究生和本科生等不同層次的教學需求。
同時,學生顯微鏡全部更新,裝備上1500×具精密調(diào)焦(內(nèi)置照明)和鏡臺調(diào)節(jié)的學生顯微鏡,裝備了先進的幻燈放映機,顯微鏡-電視轉換裝置。2000年以后,又購實了電腦與多媒體裝置。
三、師資培養(yǎng)與學科建設
1962年,我們已注意進行師資培養(yǎng)與學科的建設。師資培養(yǎng)有共同的要求,但每個人有所側重,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教師向不同學科發(fā)展。其途徑是:
?。ㄒ唬┩ㄟ^參加教學、小型試驗觀察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等實踐活動,總結與積累經(jīng)驗,提高與充實專業(yè)理論知識水平
1. 參加課堂教學、實驗課教學以及教材建設等最基本的教學實踐活動,以提高教師綜合教學能力。
2. 結合教學工作,有計劃的開展小型試驗觀察與野外考察活動。開展了以橡膠樹為主的常見熱帶經(jīng)濟植物生長發(fā)育習性、器官外部形態(tài)特征的試驗觀察,以及對這些植物器官的內(nèi)部結構進行切片、解剖觀察、記錄;收集了豐富的植物器官外部形態(tài)與內(nèi)部結構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制作了一批有價值的永久制片,從而提高了教師的實驗操作能力。此外,對校園周邊與海南島各地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植被景觀與種類構成等進行考察和植物分類鑒定,收集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增加了感性知識,還為實驗室制作了大量的臘葉標本。
3. 參加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實踐。20世紀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起,由于實驗室功能提升了,同時80年代開始恢復畢業(yè)論文制度,結合指導本科生撰寫畢業(yè)論文,開展了“植物生態(tài)與群落方向”與“植物胚胎發(fā)生發(fā)育方向”等方面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這是師資培養(yǎng)比較有效的途徑。通過科學研究,提高了教師理論聯(lián)系實際,綜合概括以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ǘ┻x送到國內(nèi)高等院校或國外進修、深造,拓展課程教學,打造精品課程
學院與熱作系的領導很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何康院長多次提供方便,鼓勵年青科教人員學習英語,我和許多年青老師一樣從中受益匪淺,衷心感謝何院長。在1960年至20世紀70年代的大環(huán)境下,領導有這樣的膽識,難能可貴。
20世紀70年代末,派謝石文老師到中山大學短期培訓,學習常規(guī)植物組織切片技術和超薄切片技術。1981-1983年底,經(jīng)教育部派遣,我以訪問學者身份到英國利茲大學植物學系進修細胞生物學、電子顯微鏡技術和進行科學研究。學習了新的學科、新的技術,也開闊了眼界。
通過這些年教學工作錘煉,參加科學試驗觀察實踐和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工作,以及外出進修學習與參加科學協(xié)作研究等,我們老師的專業(yè)知識水平、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提高了。每位教師各有側重,在不同分支學科上刻苦鉆研,有所建樹。教師成長了,學科得到了發(fā)展。過去,我們植物組原來只承擔《植物學》一門課。大致到了1987年,我們教研組承擔的教學,除了《植物學》外,新增了《植物群落學與熱帶植被》《被子植物胚胎學》《植物顯微技術》《細胞生物學》《電子顯微鏡技術》《被子植物分類學》和《維管植物解剖學》等課程。
由于學科的發(fā)展和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學院教師開展了科學研究,為招收研究生打下了基礎。1987年鄭堅端老師開始招收“植物群落與生態(tài)”方向的碩士研究生;1992年開始我和謝石文老師合作招收“植物結構與發(fā)育”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共招了5屆。研究生教學反過來又促進了我們的科學研究與學科的發(fā)展。1996年,植物學獲“學校重點課程”稱號與資助,2002年評上“海南重點課程”,2004年又評上“海南省精品課程”。
四、科學研究工作
科學研究,是人們通過科學試驗,對自然界所發(fā)生的現(xiàn)象進行深入觀察、比較與分析,揭示其內(nèi)在的奧秘和規(guī)律,也就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探索客觀事物本質的過程。高校教師參加科學活動,通過自己親自的觀察比較與分析,對某一事物或某一理論概念就會有切身的體會,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學術上就有自己的地位,教學過程中對某一概念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入與確切,說起話來,心里也更踏實。一所大學或一個學院(系),他們的教師在科學研究上做出了成果,在學術界就有地位,有權威。
我們學校是1958年新成立的大學,教師大部分是剛從大學畢業(yè)的年青教師,上面缺少老教師指導,缺少進行科學研究的傳統(tǒng)。同時,我們這里是研究所與學院結合的“所院結合機構”。從領導到老師似乎都有一種模糊的想法,“科研”似乎是研究所(院)的事,我們學校負責教學教好書就行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我們大學自1958年建立以來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教師基本沒有開展科學研究活動。
到20世紀70年代末,潘衍慶書記任熱作系主任時,提倡和要求熱作系的教師都要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科學研究。從而,帶動了熱作系乃至熱作學院教師的科學研究,結束了熱作學院教師不進行科學研究的歷史。
植物教研組教師20世紀60年代成立初期,就結合課程教學需要開展了一些植物器官形態(tài)、結構、生長發(fā)育習性和植物生態(tài)生境的試驗觀察活動,提高了實驗操作技能與觀察分析能力,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為以后開展科學研究打下了基礎。
1975年,我們進行了“橡膠樹芽接愈合過程的解剖觀察”課題研究,這是我們組最早進行的科學研究工作。植物實驗室提供了石蠟切片機,教師研究顯微鏡等基本設備,幾人合作完成。論文發(fā)表在《熱作作物學報》1980年第1期上。研究結果證實:鉆木和芽片的幼嫩組織細胞分裂產(chǎn)生愈傷組織,使鉆木與芽片連成一體;而芽接的成活是靠芽片上缺損形成層的修復,進行分裂,產(chǎn)生新的木質部和韌皮部來實現(xiàn)的。糾正了過去教科書上認為“鉆木與芽片間的愈傷組織中產(chǎn)生形成層及其分裂活動,使芽接成活”的錯誤看法。
這次的研究結果鼓舞了我們。1978年我和謝石文老師一起大膽地涉足進入橡膠樹胚胎發(fā)生發(fā)育的觀察研究領域。當時有人覺得我們好高騖遠,認為進行胚胎發(fā)育的研究需要3000×顯微鏡。由于沒有接觸過這方面工作,開始時心中無數(shù),但我們并不甘心,堅持要親自去實踐、去探索。進行了一些人工授粉、采樣解剖觀察,在不太高倍的顯微鏡下,看到了一些不同時期的橡膠幼胚,增強了信心。在熱作系領導的支持下,我們制訂課題研究計劃,進行了“橡膠樹胚與胚乳發(fā)育的研究”,一些年級作畢業(yè)論文的學生也參加了這個科研課題的部分工作,取得了較好的結果,論文發(fā)表在《熱帶作物學報》,1981年第2期上。該研究揭示了橡膠樹胚胎發(fā)生、發(fā)育的過程和所屬類型。發(fā)現(xiàn)橡膠樹種子胚乳(三倍體)在胚胎發(fā)育早期(魚雷胚期)開始衰敗,以后,胚乳細胞的養(yǎng)分逐步被幼胚和珠心所吸收,直至衰亡。成熟種子中的所謂“胚乳”,實質是由二倍體的珠心組織發(fā)育形成的永久性營養(yǎng)組織,稱為“外胚乳”。我們的研究結果提醒人們:別去進行用橡膠種子“胚乳”誘導三倍植株的研究。
1982年,謝石文老師進行了“橡膠樹花粉粒發(fā)育時期的鑒定”的研究工作,采用壓片方法對橡膠樹花粉粒的發(fā)育過程,以及花粉粒與花被之間發(fā)育階段的相關性作了闡述[見《熱帶作物學報》,1985,6(2)]。邱德勃老師1981-1983年在英國利茲大學進行蘿卜與甘藍屬間雜交胚發(fā)育的研究,從超微結構水平對屬間雜交胚敗育的可能原因作了闡述與分析[見《植物學報》,1986,23(5)和1988,30(5)]。
由于1983年世界銀行400萬美元貸款項目的資助,植物實驗室購置了不少高新設備,實驗室的功能擴大了。同時,熱作兩院公共實驗室(測試中心)配置了日本JEM-100CX/II型透射電子顯微鏡,JSM-T300掃描電子顯微鏡和超薄切片機等精密儀器。我們已具備條件進行較高難度的科學研究工作,能夠在顯微和超微水平進行植物結構與發(fā)育方面的研究。我1984年從英國進修回國后,和謝石文老師合作,著手圍繞橡膠樹胚胎發(fā)生、發(fā)育生物學開展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1988年1月,我們的“巴西橡膠樹胚胎學的研究”課題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后來又得到熱作兩院科技基金資助。于是我們的研究工作正式啟動。一些年級的本科作畢業(yè)論文學生和部分碩士研究生參加了該課題研究工作。做胚胎學研究,需要進行大量的人工授粉、采樣、解剖切片和顯微(超顯微)觀察工作。橡膠樹高大,進行人工授粉要搭架子或爬梯子,工作量很大。那時我和謝石文老師節(jié)假日很少休息。有一年春節(jié),都年三十了,謝老師還要帶著梯子到橡膠園采樣。該課題的研究目標,是弄清橡膠樹大、小孢子發(fā)生、發(fā)育及其顯微結構,胚囊的酶法分離,雌、雄配子體的超微結構,傳粉授精與雙受精作用中三核融合過程等胚胎學基本問題。1991-1997年前后,在《植物學報》,《熱帶作物學報》和《華南植物學報》等刊物上,共發(fā)表了6篇論文。研究獲得如下結果:
1. 對大、小孢子的發(fā)生、發(fā)育過程,成熟胚囊和花粉粒顯微結構的觀察,是當時國內(nèi)外關于橡膠樹大、小孢子發(fā)生與顯微結構最深入、詳細的描述。我們采用自制的蝸牛酶對橡膠胚囊進行分離與壓片,取得較好的結果,并得到一些外國專家的重視。
2. 采用超薄切片和透射電鏡技術對橡膠胚囊、花藥絨氈層、早期花粉粒和精細胞作了比較深入的觀察和闡述。我們的工作把橡膠樹胚胎學的研究推進到超微結構水平。
3. 受精作用,是植物胚胎研究中最困難的部分。我們采用熒光顯微鏡技術觀察了花粉管通過花柱進入胚囊的同時,還對進入胚囊的兩個精核分別與卵細胞核和極核進行雙受精,發(fā)生融合的詳細過程作了觀察與描述。我們很幸運,在同一張切片上看到并拍攝下2個精核分別與卵細胞核和極核結合的寶貴瞬間的精美圖象。
令人高興的是,我們有關橡膠樹胚胎學方面所作的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在國內(nèi)外尚屬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填補了該學科的空白。
與我們的課題獲得資助的同一時間,1981年1月鄭堅端老師的“海南島熱帶草地資源研究”課題,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該課題也取得了較好的結果。
1994年以后,我們還進行了“橡膠樹不同抗風品系木材比較解剖”,“橡膠樹人工多倍體的倍性分析”和“西卡柱花草受精作用和胚胎發(fā)育”等多項課題研究工作。在《草地學報》和《熱帶作物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了關于上述課題的研究論文多篇,取得了較好的結果。
科學研究工作提高了老師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學術水平,促進了學科的發(fā)展,促進了研究生教育。
五、植物教研室教師隊伍的更替變化
植物教研組從1958年成立至1984年前后,有12位教師在該組任教。1958-1961年,有6位教師到植物組,1959年董建華老師離開植物組到植物生理組,1960年底陳志淵老師離開了學院,到1961年植物組也只有4位教師,他們是鄭堅端、余肖娟、邱德勃和謝石文老師。1963年徐恒學從南京大學生物系畢業(yè)分配到植物組。組內(nèi)5位教師都是老牌大學生物系畢業(yè)生,可以說,兵強馬壯。徐恒學老師1970年初離開學院。1973年植物教研組正式定名為植物教研室。20世紀70年代中以后,陸續(xù)到植物組工作的有陳慶麟(中山大學碩士學歷),余世杰(中山大學,生物系畢業(yè)),張耀宗(原先在研究所生理解剖組)和孔繁濃(熱作學院畢業(yè))等4位教師。他們在植物組工作的時間長短不一。張耀宗先生20世紀80年代初退休。待時間最長的是余世杰老師,1992年調(diào)離學院。他們對植物組都做出了貢獻。
1985年以后大學規(guī)模擴大,新開專業(yè)、學生班級增多,植物學課程教學任務加重,陸續(xù)有不少高校畢業(yè)生分配到植物組任教。我們對年青教師嚴格要求,熱心幫助與指導,使他們迅速成長,他們中不少人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到2000年,老一輩教師已全部退休,此后,跨世紀的新一輩教師接替老一輩而成為植物組的骨干力量。
縱觀植物教研組(室)的創(chuàng)建、發(fā)展過程,其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堅力量是熱作學院創(chuàng)建早期到教研組工作一直堅持到退休的邱德勃、謝石文、鄭堅端、余肖娟4位教師,他們參與了植物組創(chuàng)建、發(fā)展工作的全過程,把畢生精力和心血都奉獻給了植物教研組(室),奉獻給了我國熱帶作物科教事業(yè)。他們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植物教研組(室)的“軸心”和“脊梁骨”。
而今,植物教研室有5位教師,他們的學歷都很高——3位博士,2位碩士。他們了解與植物學相關的邊緣學科、視野開闊、發(fā)展?jié)摿Υ?,他們一會干得比前輩們更出色?/p>
(作者寫作此文時,與謝石文老師商榷過)
(邱德勃 華南熱帶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原熱帶作物系副主任)
Copyright ? 中國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院監(jiān)制
地址:中國海南省??谑旋埲A區(qū)學院路4號 郵編:571101
聯(lián)系電話:0898-66962965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